【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昭君博物院:講好昭君故事 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昭君博物院:講好昭君故事 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昭君博物院:講好昭君故事 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和親銅像

昭君博物院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昭君墓遺址建立起來的專題性博物院,也是國家三級博物館,被譽為“草原明珠”。近年來,昭君博物院依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館藏文物資源,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重要平臺。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弘揚昭君出塞的歷史佳話作為重點來抓,建陣地、夯基礎、辦講堂、抓活動,講好昭君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書寫了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輝煌篇章。

夯實發展根基 博物館治理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為了更好傳承、弘揚、保護和展示昭君墓遺址承載的獨特文化內涵和昭君文化研究成果,揭示昭君出塞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序中的重要作用,建設一座現代化的、與王昭君墓遺址和諧共生的博物館也被提上了日程。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之際,博物院改擴建專案(第四期)工程立項,專案佔地約280畝。2016年5月,新館(匈奴歷史博物館)奠基動土,於2017年8月正式竣工。

作為呼和浩特市的文化新地標,新館的建成開放,不僅昭示著博物館建設基礎裝置的更新迭代,更是創新文物、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方式。從“參觀”到“互動”,從文化“展示”到文旅“融合”,博物館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逐漸成為全民共享的中華優秀文化“會客廳”。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昭君博物院:講好昭君故事 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昭君博物院

近年來,昭君博物院不斷推進特色博物館建設,開啟了建立中國特色博物館的新徵程,秉承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加入內蒙古博物館館際聯盟,搭建開放交流平臺。努力推進博物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設立“昭君博物院理事會制度”,出臺“昭君博物院理事會章程”,立足地域優勢,深度助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強化博物館在地區發展中的作用,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博物院實情的文物保護有效利用之路。形成了佈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在奮力譜寫新時代內蒙古博物館建設新篇章的發展程序中彰顯昭君博物院力量。

創新展覽 讓文物活起來 展示好中華優秀文化遺產

昭君博物院的藏品數量和種類不斷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國博物館中獨樹一幟。在舊藏基礎上,積極拓展藏品徵集渠道,進一步完善藏品體系,社會徵集文物工作成效顯著,徵集匈奴文物、漢代文物2317件(套),充分體現了社會力量的參與。同時,也與考古機構深度合作,使考古成果惠及於民,更好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

昭君博物院充分利用藏品優勢,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文物活起來,為公眾普及文物知識。積極配合國家重大文化建設專案,配合《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內蒙古卷)》編纂工作。深入開展對藏品的研究整理工作,積極探索藏品為科研服務的新途徑,進一步提升庫房藏品的利用水平。

2017年全面改造、全新升級的“昭君出塞”“匈奴與中原”“中國古代和親文化”陳列展覽對外開放,結合最新的學術成果,突出重點精品文物,深入闡釋文物故事,傳承文化根脈,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突出了文物的科普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深化學術研究 賡續文脈 打造新型學術研究高地

昭君博物院始終堅持以學術研究立院,不斷拓展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的時空範圍,深化學術研究,深入實施“昭君博物院+”戰略。為進一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提升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研究水平,先後與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等區內外高等院校和文博單位之間建立館校、館際交流機制,與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等眾多社會力量展開跨專業、跨學科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依託昭君文化研究基地,頻繁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定期舉辦全國性專題“昭君文化論壇”,同時,整理出版了《昭君博物院》《歷代昭君題材散文集》《昭君博物院年鑑》等圖書。

融入社會 服務大局 持續釋放博物館力量

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遊等跨界融合,昭君博物院積極打造更多主題鮮明、內涵豐富、意蘊厚重、接受度高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著力講好昭君出塞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持續釋放博物館公共文化力量。深入實施國家“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推進“昭君出塞和親路”文化線路,以昭君文化為載體每年承辦“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昭君和親路”自駕遊、“重走昭君和親路”文旅快閃等活動,有效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科技支撐,推進數字典藏。昭君博物院“變體鳥形銅飾牌”數字藏品全網公益首發,實現線上資源互通和共享,有效活化利用文物,成為昭博文化傳播新路徑,實現了典藏從館舍天地走向公眾時空的新突破,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寶貴資源,傳播昭君文化,使各族群眾共享看得見、摸得著的博物館資源數字化成果。

創新宣傳教育載體,形成新媒體矩陣。創新宣傳教育方式,紮實推進“網際網路+”行動,充分利用官方網站、微信、微博、抖音以及國家、省市級新聞媒體,形成新媒體宣傳矩陣。與央視、人民日報、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加強合作,參與制作《與歷史對話》《館長請亮寶》《透過館藏看青城》等文博節目,在全國熱播。同時,推出展覽直播和線上文博講堂“5G文旅互動”“雲遊內蒙古”,沉浸式闡釋昭君出塞佳話,開啟了線上傳播新模式。

潤物細無聲 弘揚昭君出塞歷史佳話 講好中國故事

昭君博物院立足獨具特色的典藏和高質量的陳列展覽,創新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分眾化的公眾服務,向社會各界全方位展示昭君出塞歷史佳話,講好中國故事。

博物院切實踐行“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於博物院宣傳教育全過程,堅持博物院文化從收藏文化“殿堂”走向教育“課堂”。堅持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努力貼近公眾需求、融入學校教育,創新開展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博物院第二課堂。昭君博物院與市區的中小學、高校之間建立了長期有效的館校共建機制,使博物院教育與學校之間形成了教育資源、課程資源、文物資源的共享機制。

博物院教育創新理念和形式,充分挖掘和整理典藏文物中蘊含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價值,建立教育資源庫,研發“昭君出塞”“昭君文化大課堂”等系列精品教育課程;深度融入國家民委組織實施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形成了“流動博物館”“昭君文化宣講團”“昭博之友”等一批優質社教品牌;結合傳統節日、主題日,舉辦“我們的節日”“博物館裡過大年”等豐富多彩文化體驗活動。“昭博之友”志願者成為昭君博物院一道靚麗風景線。“流動博物館”以昭博公開課、展覽宣講、走進社群等方式常年服務社會公眾。

積極探索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舞蹈詩劇《王昭君》以“昭君出塞”佳話為基礎創作,沉浸式體驗歷史與文化,呈現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歌頌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氣息,彰顯文化自信。

新時代新徵程上,昭君博物院將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昭君博物院所承載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和中華優秀文明成果的歷史使命,切實踐行“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創新展覽展示,推進學術交流、讓文物活起來,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昭君博物院新力量。

(《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苗青 通訊員 包蘇那嘎 李慧姣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