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小|關於新生兒護理你要知道這些事

東營日報社/愛東營訊

新生兒是指出生28天以內的寶寶,有一些較為特殊的生理病理特徵。在新生兒護理的問題上,很多新手爸媽用心謹慎對待,但由於沒有經驗,不知道怎麼照顧好寶寶,生怕出現護理疏漏,感到焦慮和緊張。為此,記者採訪了東營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監護室醫療組長、副主任醫師侯秀青,瞭解關於新生兒常見的各種現象及常見的有關疾病,幫助新手爸媽瞭解新生兒的護理知識,減少不必要的擔心和焦慮。

“小肚子”

新生兒的“小肚子”是由於腹肌發育不完善,腹壁比較鬆弛,而且受胃腸空盈的影響所造成的。有的家長常常把新生兒的腹部膨隆誤認為是腹脹,其實是正常現象。雖然新生兒容易因為啼哭、吃奶等容易吸入更多空氣,但家長只要觀察寶寶能吃能睡,精神狀態良好,肚子摸起來軟軟的,就不用過多的擔心。需要注意的是,當牛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受時也會產生大量氣體引起腹脹,但通常還會伴隨面板過敏、腹瀉等其他不適症狀,這時家長們就要排查並對症處理,及時去醫院檢查,以免耽誤病情。

打噴嚏、鼻子不通氣

新生兒鼻塞這種現象比較常見。當給新生兒洗澡或換尿布時,受到涼風或冷空氣刺激,很容易打噴嚏,這跟新生兒鼻腔的生理結構特點有關。新生兒鼻腔狹小,鼻道狹窄且短,但鼻黏膜血管非常豐富,易受到空氣和灰塵的刺激,然後產生神經性反應,引起打噴嚏。其實並不是寶寶著涼了,家長觀察只要無體溫升高、咳嗽、吃奶差等其他異常情況,就不必擔心。

另外,因寶寶鼻腔的生理結構,當有分泌物時,就容易出現鼻塞的情況,家長學著及時給寶寶清理鼻道,以免形成鼻痂堵塞鼻道,從而影響呼吸,可以先用鼻噴劑,再用吸鼻器,這樣比較容易清理寶寶鼻腔的分泌物,鼻塞就可能得到緩解了。

吐奶和溢奶

新生兒吐奶和溢奶是兩個概念,吐奶是寶寶嘔吐出奶液,溢乳是寶寶吃完奶後,奶汁從口角流出。新生兒吃完奶後,常常會吐出一些奶,這並不是生病,因為新生兒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吃奶過多、過急,很容易溢奶或者吐奶,這是常見的現象。只是在吸奶時連帶吸入了空氣,在吃完奶後把空氣吐出來,使得奶也跟著吐出。預防方法是,不要讓寶寶吸奶吸得太快,而且在吃奶後中途讓寶寶有機會排出胃內的空氣。建議寶媽儘量採用坐喂、半臥位等姿勢哺乳,儘量不要躺著餵奶,防止寶寶吸入大量的空氣。當寶寶吃完奶後,不要馬上將他放回小床,而應該抱起他,讓他把頭伏在你的肩上一會兒,輕輕由下向上撫掃他的背部,使空氣排出(應可聽到明顯的打嗝聲)。家長們在餵奶以後,一定要及時拍背打嗝,然後採取右側臥位,大部分寶寶在6個月左右逐漸改善吐奶和溢奶情況。

當寶寶吃奶吃的過量,可能將部分或全部的奶都吐出來,這是無礙的。如果發生嘔吐現象,應立即停止餵奶。每天給他喂幾次少量的溫開水。若嘔吐不止,就該去看醫生。注意,生病的寶寶必須在安靜的房間休息,同時給以適量的水,因為寶寶對缺乏水分特別敏感。如果發現大量嘔吐、吐奶頻繁等,及時去醫院就診。因為有些疾病比如嬰兒發生重症感染、小幽門(幽門肥厚)、腸梗阻等異常情況,也是會出現頻繁吐奶的。嘔吐頻繁會出現電解質紊亂。

發熱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脂肪比較薄,因此保暖效果差,會隨著周圍溫度變化而改變,因此會出現體溫時高時低、波動大的情況。

測量體溫我們一般常用3個部位,即口腔、腋窩及肛門。新生兒正常體表溫度為36。0℃至36。5℃,正常核心(直腸)溫度為36。5℃至37。5℃之間;透過測量後,凡超過正常範圍0。5℃以上時,稱為發熱。如果發現新生兒體溫持續超過37。5℃以上,一定要及時去門診看病,不要延誤。

胳膊、小腿等突然抖動

有些新生兒會出現胳膊或小腿突然抖動一下,這種現象叫作生理性抖動,也叫驚跳反射,屬於常見現象。多數新生兒在淺睡眠狀態中,當遇到聲音、光亮、震動時常會出現出現四肢或身體無意識、短暫不協調的抖動,被稱為新生兒睡眠驚跳,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表現。跟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家長不必緊張。只要按時口服維生素AD或維生素D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寶寶驚跳頻繁或不斷抖動,持續時間較長,新手爸媽們還是要及時去醫院找找原因,防止寶寶出現低鈣血癥、低血糖或驚厥等疾病。

常見面板現象

新生兒常見的面板現象有多種:

胎脂:

足月的初生兒面板上會覆蓋一層灰白色的皮脂,能夠保護新生兒嬌嫩的面板,這些胎脂的分佈並不均勻,有保護體溫的作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內自然消失,不需要刻意擦拭。

粟粒疹:

在寶寶鼻尖、鼻翼、頰、顏面等處,常可見到如針尖大小黃白色的小疹子,這就是嬰兒粟粒疹。因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堆積而形成的。粟粒疹既不疼也不癢,不需治療。家長們千萬不要用手去擠,以免引發感染。一般在寶寶出生後數週就會自然消失。

生理性脫皮:

新生寶寶出生幾天或幾周後會開始出現臉部和全身脫皮的現象,不論是輕微的皮屑,或是像蛇一樣的脫皮,只要寶寶飲食、睡眠都沒問題就是正常現象。脫皮期間,可以塗抹潤膚油或霜,以保持面板滋潤。其次,不要撕寶寶的蛻皮,存在感染的危險,等待自然脫落。注意:若脫皮合併紅腫或水泡等其他症狀,則可能為病徵,需要就診。

鶴咬紋:

很多寶寶出生時脖子後面、前額、眼皮或者鼻尖上都有一片不規則的紅色區域,這都是一些毛細血管群,通常會在1歲半左右時自行消失,不需要採取干預措施。

(記者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