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籬:經驗與記憶——遊走於私密性與公共性之間的自傳體寫作

西籬

經驗與記憶——遊走於私密性與公共性之間的自傳體寫作

東莞文學藝術院冬令寫作營專家講座回顧(四)

編者按:

近年來,東莞大力實施作家和藝術家們的培育工程,加強文學人才培養最佳化人才隊伍。為進一步孵化培育更多的文學中堅力量,在孵化專案中再催生更多的優秀作品,在東莞市文聯指導下,2022年12月12日東莞文學藝術院首屆寫作營開營,對優秀中青年作家進行培訓。本次冬令寫作營邀請了國內文學名家《人民文學》編審楊海蒂、《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著名詩人西籬、著名詩人鄭小瓊、花城出版社社長張懿、資深文學編輯張鴻等名家,以線下現場授課和線上遠端授課相結合的方式,為東莞文藝精品文字類孵化專案簽約作家、東莞優秀的中青年作家等學員進行授課,激發東莞創作生產活力,推動東莞文學藝術創作向高峰邁進。目前寫作營已經結束,東莞文聯公眾號將推出七期專家講座回顧,以饗廣大讀者。敬請關注。

近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文學創作一級作家西籬老師帶來了主題為《經驗與記憶——遊走於私密性與公共性之間的自傳體寫作》的精彩分享。她挑選了多部經典作品進行闡述,結合自身豐富的創作實踐,對自傳體寫作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西籬:經驗與記憶——遊走於私密性與公共性之間的自傳體寫作

周西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文學創作一級作家。1990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詩集《誰在窗外》,在《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十月》《人民日報》 等發表作品,出版有散文、詩集、紀實文學、長篇小說《與人同居的貓》 《迷惘的女性》《造夢女人》《西籬香》《為蒼生而戰》《夜郎情觴》《晝的紫夜的白》《東方極限主義或皮鞋尖尖》《雪袍子》等十多部。獲首屆金築文藝獎、第四屆和第五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貴州少數民族影視文學優秀劇本獎、首屆有為杯報告文學獎等。

暢聊傳記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的傳記起源很早,而且題材多樣。像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採用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以該文為代表,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傳記體文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表現的是人生的橫斷面,是一種寧靜穩定的狀態,當中並沒有人物性格變化的過程和時間性。

第二,從寫作的動機上看,中國的自傳文學主要是為了向世人展示自我形象,表明作者的態度和人生觀世界觀,而西方的自傳,比如說法國盧梭的《懺悔錄》,它的表白首先是一種“內省”的態度。

第三,敘事散文化。

西籬老師從菲力浦·勒熱納的《自傳契約》、盧梭的《懺悔錄》、到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紀德的《如果種子不死》等經典作品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西籬稱,從這些經典的作品裡可以看到,法國文學在哲學、宗教和社會方面都有一個很清晰的傳統,在他們的文章裡面都是不斷的反省自己,他們很關注人與社會的一種聯絡。

西籬認為傳記寫作具有私密性,因為過去的信件、雜記、回憶錄到後面的傳記都是非常個人化的,所以傳記寫作,既是文學,也是心理學,更是社會學,從盧梭他們開始,其實就有這種自覺和醒悟。

西籬:經驗與記憶——遊走於私密性與公共性之間的自傳體寫作

自傳的定義被逐漸超越和打破

西籬認為現代以來中國的傳記文體創作還是很豐富的,對這個文體的理論研究,公認是法國作家走在前列的,法國當代著名學者,著名的自傳研究專家,菲力浦·勒熱訥,他在自傳的研究方面可以說是拓荒性的。他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法國的自傳》《自傳契約》等。勒熱訥給自傳下的定義是:自傳是真實的人,以自己的生活為素材寫成的回顧性敘事作品。菲力浦·勒熱納給自傳下的這個定義,就是以自己的生活為素材,寫出回顧性的敘事作品。西籬老師說,“自傳,是關於個人的生活和歷史,尤其是人的個性和精神的歷史,的文體。自傳說自己,傳記說別人。這當中的區別在於:自傳中,署名者、講述者、傳主,三者的身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個人。但是在傳記裡面卻不一定,比如說西籬自傳,是西籬自己寫的,西籬傳則可能是西籬本人寫的,也可能是他者創作的。”

周西籬老師稱“在傳記創作中,一定是有虛構的成分的。作者在記述傳主事蹟過程中,他很可能會滲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某些想象,甚至是推斷。就是這些作者附加的情感、想象、推斷,甚至是情節和細節的虛構,讓傳記和小說難解難分。好的傳記代表的不僅僅是個體,更要跳出這個範疇,站在歷史宏觀的角度去重現。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傳要有個人經驗的投入。”

突破自我才能得到解脫

西籬老師結合自己的作品《晝的紫 夜的白》作了詳細闡述。她稱,這個小說我花了十年的時間,整個創作過程中非常艱難,因為寫的是我父輩他們略帶痛苦的一段人生經歷,還有我的童年生活,它需要把我內心最深處的秘密袒露出來,我覺得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文學寫作從自我出發,最後回到自我。所以我一直都認為創作過程需要一個強大的自我,在作家的作品裡面,能夠有感染力的作品,一定會呈現出作家的一個完整的自我。

當一個作家突破了這個界限,能夠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內心,那麼創作也會自然而然地提升一個高度。西籬老師說,有些題材的創作,會讓我們承受巨大壓力。當我耗時近十年時間完成《晝的紫 夜的白》的時候,突然感覺自己解脫了,我們是歷史的兒女,但必須要掙脫歷史的桎梏,才能夠迎接未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創作是一種完成,一種治癒,對個體的,也是對時代的。

西籬:經驗與記憶——遊走於私密性與公共性之間的自傳體寫作

感受經典文學的魅力

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前,法國優秀的文學家就燦若群星,併產生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其對世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一部法國文學發展史佔了世界文學發展史很大一部分,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而且,眾多優秀的法國文學創作者創造出了大量的新文學體裁和多種多樣的創作手法,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影響甚巨,法國文學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乃至世界文學發展史當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籬老師針對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及埃爾諾《悠悠歲月》展開了詳細分析。她說,“普魯斯特被評為20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透過小說深入探討了愛情、藝術、時間和記憶等主題,因為自幼體質孱弱,身患慢性哮喘病的他,不得不把自己長期關在臥室裡,這也讓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意義的普魯斯特,憑藉記憶,重新找到了生命價值所在,並塑造了不朽的藝術作品。”

普魯斯特對藝術、慾望、死亡、性、政治、失落、內疚、道德的錯綜描述,內容豐富,且有著驚人的深度。正如西籬老師所說,《追憶似水年華》將對回憶的客觀描寫與對其間各事物的感官體驗互相交融,使得回憶不僅僅是回憶,而是帶上了一種真實感,對事物幾乎可觸控的感受,文字除了帶給我們場景上的全方位描繪,同時也在激發著我們的知覺,所以我們在寫任何東西的時候,需要從內心感受出發,把這種真實的東西調動起來,就會充滿無限魅力。

而另一部文學著作《悠悠歲月》也是讓人回味無窮的,作者經歷20多年的思考和推敲,終於將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推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峰。西籬老師表示,埃爾諾以自己的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的限制,她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和審視不同的性別、語言和階級差異之間的生活隔閡。這本書就像一本故事集和一本老照片的集合,生動並且真實地描寫了人生不同階段的集體記憶。所以說安妮·埃爾諾的作品裡有非常博大的東西,因為她已經超越了本我,達到了超我的人生境界,她的作品中的記憶,不僅是她的,也是她的國家和時代的。尤其當她寫到資訊時代的來臨,資本的逐利,消費主義興起,你就會感到,她寫的不僅僅是法國,也是全世界,是地球村的記憶。

西籬老師的講座細緻入微,娓娓動聽,精彩無比,讓現場文學愛好者傾聽不厭,無數次迎來陣陣掌聲和點贊。講座最後,西籬稱,今天給大家分享傳記,是想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我們還是要從經典中去感悟力量、汲取營養,透過借鑑優秀的東西,最終變成自己的東西。

西籬老師最後以幾句結束了講座:只有當個人的經驗與歷史的記憶溶於一體,才能有豐富和豐厚的文字。作家的形象,才是“記憶書寫者”的歷史形象。

有學員表示,“透過聆聽此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感受頗深。我體會最深的是,經典永遠不會過時,它值得我們終生學習。聽了老師的講座,讓我的文學寫作思路有了進一步清晰和提升。真要感謝老師的真誠精彩講授!更要感謝市文聯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平臺!”

西籬:經驗與記憶——遊走於私密性與公共性之間的自傳體寫作

據瞭解,此次冬令寫作營作為東莞文學藝術院加強文學人才培養最佳化人才隊伍的重要舉措之一,在邀請多位文學名家前來授課的同時,還結合學員創作實際,即開展文藝理論、學習輔導,也安排遠端授課。在培訓的同時,活動還搭建平臺,在培訓結束後組織導師與學員結對子,做學員作品與藝術修養的成長導師,進行一對多的遠端輔導,引導學員提高學養、涵養、修養,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

釋出於: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