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一號”的飛天密碼,就在這些“乾打壘”裡……

轉自:共青團中央

在我國科研事業發展的

歷史座標系中

“巨浪一號”光榮在列

今年

是“巨浪一號”試射成功40週年

前不久

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

重回故地

共同追憶那段歲月

“巨浪一號”的飛天密碼,就在這些“乾打壘”裡……

突破困難重重

“巨浪一號”在艱難中起步

這些土房子

在內蒙古當地叫做“乾打壘”

上世紀60年代

一批有志青年來到內蒙古大青山腳下

在沒有實驗室

沒有任何可參考資料

生活艱苦的條件下

秘密開啟了我國一項重要的

武器裝備研製工作

“巨浪一號”固體潛射戰略導彈

從這裡蹣跚起步

走過了漫漫17年的研製之路

幾十年後

再次回到大青山

當年參與“巨浪一號”的科學家們

如今已是滿頭白髮

而一個個熟悉的場景

卻讓他們記憶裡的熱血青春

又一次在心頭燃燒

時任“巨浪一號”副總設計師

侯世明回憶:

“1965年

我國恢復導彈核潛艇的研製

如果沒有導彈

怎麼能稱為導彈核潛艇

那等於是形勢所迫、別無選擇

……

我們這邊擺床

中間是圖板、辦公桌

一開始燒的就是煤爐子

畫圖時煙一燻有多髒

就是這種辦公條件”

“巨浪一號”的研製程序用了近20年

漫長的時間裡

經歷的困難我們難以想象

在歷史展館裡

“兩彈一星”元勳

巨浪一號

”總設計師黃緯祿的女兒

黃道群講述了父輩

戰勝困難的“成功秘訣”

黃道群說:

“對於我父親來說

導彈事業是他的生命

他心裡唯一的願望

就是希望透過他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術

使我們國家的國防強大起來

這是他走上這個工作崗位後

一直豁出命來乾的原因

因為他們都很認同一點

就是要用科技的力量

使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

不再受人欺負”

“獻了青春獻終身

獻了終身獻子孫”

這個“功勳試車臺”

是“

巨浪一號

”研製過程中

固體發動機的重要試驗場所

承載了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航天科工某院原副院長韓振營:

“這個牆面的斑駁

就是不停地燒、火烤的

特別在這個視窗上

鋼鐵都被融化掉了

這就是鋼水融化下來的痕跡

我們就把它叫做‘功勳試車臺’

就是因為它經歷的太多了

承載了成功的喜悅

也承載了失敗的悲壯

有一種情懷

獻了青春獻終身

獻了終身獻子孫

也要把航天事業搞下去”

1982年10月12日下午3時22分

渤海上空一條巨龍騰空而起

我國第一型潛射導彈“巨浪一號”

水下發射試驗成功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

擁有潛艇水下發射導彈能力的國家

具備了二次核打擊能力

時任“巨浪一號”主任設計師楊德潤說:

“我們具備了

潛艇導彈的製造或者研製能力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後來的固體型號

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走下去的”

從風華正茂到白髮蒼蒼

老一輩科研工作者

依然在為國防科工事業奮鬥著

40年滄桑鉅變

當年的“巨浪一號”

為我國固體導彈事業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它凝聚的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研精神

如今更是代代相傳

致敬!

“巨浪一號”的飛天密碼,就在這些“乾打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