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懂事的女人,決定不再取悅老公

你是一個懂事的女人嗎?你過的開心嗎?

《聽見她說》之《重塑》播出之後,我看了兩遍,每一次都被片頭沉重的基調壓得透不過氣來,而後又被片尾女主破繭重生的勇氣擊穿內心,如陰霾中的一絲曙光,照亮前路,人生的劇本從此重塑。

該片的第一秒女主就自述了一個悚人的故事,說曾經有一個人,沒有痛感神經,胳膊留著血,而自己卻在笑。而此時的女主也正在面無表情的用鑷子拔掉插入手指上的一根尖刺。

那個懂事的女人,決定不再取悅老公

痛覺是感覺的一部分,一個人處於沒有痛覺的麻木狀態是很可悲的。女主的表情和行為似乎也呈現出一種麻木的狀態,而這是怎麼形成的?這要從一個孩子的自我感覺開始說起。

正如女主自己說:“小的時候,我喜歡瘋跑,還會爬樹……”直到有一天,嚴厲的父親說“那不是女孩子該乾的事,你會把自己弄的邋里邋遢。”溫柔的母親說“你長大了,不能再那麼野了,你要懂事。”

於是從那一刻起,女主便收起了喜歡瘋跑的張揚個性,認認真真的做一個“好女兒”。

作為孩子,除天生氣質上的差異之外,本性會對這個世界的事物充滿好奇,她們喜歡探險,喜歡做異想天開的事,生命最原始的活力都可以從幼小的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而孩子並不是一個心智獨立的個體,他時時刻刻需要依賴養育者的鏡映來發展自己。當孩子天然的向多方位探索時,父母卻會因個人喜好做出有選擇的迴應。一個不喜歡女孩子瘋跑的父母,孩子會在她們的眼睛裡看到自己的瘋跑行為是不受歡迎的,孩子便會放棄自己的需求,轉而去迎合父母,收斂其行為,只為從父母的眼中可以看見“我是好的。”

那個懂事的女人,決定不再取悅老公

就像片中的女主,本來喜歡地質,想去觸控岩石,最後選擇了爸爸喜歡的學校讀了一個適合女孩子的專業。大學畢業後,自幼習得的懂事與服從終究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好的婚姻籌碼,嫁得一個好老公。

女主,依舊是那個聽話的孩子,只是取悅的物件從父母變為老公。

沒有了自己的感覺,人就如同一個物體,被物化的人,尤其是被物化的女性,生活的重心從來不在自己身上。

當沒有及時照顧發燒的女兒反被老公指責之時,女主依舊是自責“是我不好”,我沒有讓家人滿意,於是剛剛升職的她懷揣著愧疚辭職,成為一個全職媽媽,由懂事的女兒變成了懂事的妻子,懂事的媽媽。

倘若生活可以一直這樣下去,倒也沒有遺憾,雖犧牲了自我意識,但至少換來了平穩的生活。

而現實卻總是啪啪打臉,待到中年,孩子羽翼豐滿,老公事業有成,女主卻突然被丈夫告知“我們好好的分開吧。”

不僅如此,女主還被丈夫無情剝奪撫養權,理由是:男方有固定正當收入,女方無業,多年脫離社會。

靠著自己的懂事,順應為人子、為人妻、為人母的一切要求所換來的家、老公、孩子在頃刻間即將煙消雲散。

此刻的女主想不明白,為何自己聽了媽媽的話,懂事,爭氣,嫁得一個好老公,結果卻和媽媽當年一樣,老公出軌,而自己只能一個人躲在衛生間裡哭。

角色被固化了的女主媽媽,把這種女人應該相夫教子的觀念無聲的傳遞給女兒,使得女兒也在長久的薰陶中慢慢的丟失了自己。

一個習慣於取悅他人的女人,首先是把自己放到一個受害者角色,作為女性,我該是忍辱負重的,孩子年幼就該媽媽負責,家庭瑣事就該妻子包攬,父母生病就該女兒照顧。所有的事都是我應該,而不是我願意。

而後,被壓抑的自我意願又會轉為無形的控制,控制著老公、控制著孩子,以老公為榮,以孩子為傲。而控制中容易滋生反控制,被控制的老公可能出軌,被控制的孩子可能叛逆。

而面對眾叛親離的失控,懷抱著取悅他人魔咒的女人,首先想到的是“我哪裡錯了,我到底哪裡做的不好?”

“因為你太胖了男人跑了,因為你書讀的太多了沒法溝通,因為你燒的菜太鹹了,因為你做的湯太淡了,因為你關門太響了,你的笑聲太大了……”

那個懂事的女人,決定不再取悅老公

如此,她依舊是沒有找到自己的角色,還是在向外尋求取悅他人之道,似乎我只要做到什麼,就可以博得他人一笑。

當一個女人去掉了女兒、妻子、媽媽的角色之後,她能否找到自己的角色,是衡量一個人自我意識強弱的標誌。

一個習慣於取悅他人的女人,在失去取悅之人的迴應時,會陷入劇烈的晃動和難以承受的痛苦之中。然而,正是賴以生存的外在評價體系遭遇崩塌之時,這種強烈的痛反而是一劑猛藥,用以啟用內在長久被積壓的自我感覺。

如果此時不去質問他人為什麼?而是問一問自己為什麼,或許會找到答案。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之道就是各司其職。女人總是天真的以為我心甘情願為家付出,就可以取悅家人,我捨身相依,你不離不棄。而事實卻恰恰相反,當你把自己放到一個比較弱的位置時,其他人自然是看不見你的,因為人們只會關注到那些和自己平等的人。

這也許是命運的輪迴,自己的意志在兒時沒有被看見,長大後依舊不習慣被看見,卻又渴望被看見,這份渴望又驅使自己如童年般埋沒自己意願,而委曲求全的去做滿足他人的事,結果是永遠都不會被看見。

倘若生活不夠痛,這種輪迴便不會呈現,好在女主在眾多雜念之中警醒,她決定不再懂事,不再通情達理拘泥於好女人的形象,她決定反擊,蒐集老公出軌證據,蒐集自己為人母、為人妻付出的證據。

那個懂事的女人,決定不再取悅老公

然而在取悅他人的世界裡生活了幾十年的中年女性,要想反擊談何容易?耳邊各種各樣的聲音此起彼伏:

“你大學畢業啊,怎麼能哭鬧呢,你怎麼能撒潑呢,你怎麼能讓人笑呢? ”

“這個年紀還離婚你瘋了嗎?一日夫妻百日恩,你怎麼變得這麼斤斤計較?”

晃動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當我們從一個身份轉入另一個不熟悉的身份時,感覺並不是愉悅的,首先是陌生,可能還伴隨著惶恐,彷彿一個聲音在說“這還是我嗎?”

所以,這個過程就像女主所說,如同健身時的肌肉撕裂、修復、生長。肌肉撕裂的過程會伴隨著疼痛,而疼痛過後便是新的肌細胞的生長。

那個懂事的女人,決定不再取悅老公

“不就是再撕裂一次嗎,這一次,我絕不妥協,不通情達理。”這是女主沉穩而有力的聲音。伴隨著她一拳一腳用力的捶打沙包,以及憤怒的擊碎洗手間的鏡片,我們看到了她被壓抑已久的自我意識在釋放,她已經開始走在人生重塑的路上。

本劇結局定格在女主在和風麗日的早晨推開窗,微笑著迎接嶄新的一天,和媽媽不一樣的新的一天。

而如果有續集,我想說,女主的重塑之路雖勵志但開始並不會很順利,走起來有時還會很艱難,出於慣性,她會反覆在過去和現在,他人和自己意志之間搖晃。

所以,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去尋找一個有力的外援,在你被諸多觀念纏繞不前時可以幫你撐出一片自己的空間。比如去找一個可以支援你的朋友,或者是一個穩定的諮詢師,可以在你另闢蹊徑的路上穩穩的托住搖搖晃晃的你,直到你意志堅定,羽翼豐滿。

人到中年,面對婚姻中痛苦的深淵,有些女人止步了,麻痺著自己的痛感委曲求全;有些女人,她們抗住了不安與焦慮,終究發現,取悅自己才是自我救贖之路,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便可見一片更加廣闊的彼岸。

轉載自公眾號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