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吃上“愛心餐”

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 本報記者 孟 旭

12月19日早上7點,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居家養老愛心廚房”裡已熱鬧起來,擇菜、洗菜、切菜……10名工作人員配合默契,忙得熱火朝天。“我們每天要為街道165位吃飯有困難的老人準備午餐,三菜一湯,今天的選單是紅燒鴨塊、薺菜肉皮、白菜、蘿蔔排骨湯。”“愛心廚房”主廚吳斌說,“老年人就是要吃得健康營養。”

9時許,飯菜陸續出鍋,廚房內香味四溢。幾名工作人員將烹製好的餐食分盛進不鏽鋼保溫飯盒,一一貼上標籤;再把飯盒4個一組,裝進保溫箱內;完成後,又逐一在膝上型電腦上錄入冷鏈員、工作人員、快遞員的資訊,並做好消殺。

9點30分,6名順豐快遞小哥準時出現在“愛心廚房”門口。經過防疫檢查後,他們接過保溫箱,奔赴26個社群,一刻也不耽誤。社群門口,社工或志願者已在等候。

5分鐘後,東港家怡社群居委會,“紅色管家”志願者毛天奇接過順豐快遞小哥辛曉戰傳來的“最後一棒”。拎上飯盒,毛天奇立刻出發,熟門熟路地前往老人家中。

東港家怡社群共有9位老人訂餐。離居委會最近的是91歲獨居老人範玉英家。“老人子女住得遠,工作又忙,顧不上這邊。”毛天奇邊走邊說,他對每位老人的情況瞭如指掌。9點40分左右,範玉英聽到敲門聲開啟門,連連感謝。老人感慨地說,“愛心廚房”的飯菜口味好、營養好,每天還不重樣。“政府辦了件大好事,幫我們解決了吃飯的難題!”

三棒接力,最快約10分鐘,最慢約半小時,熱騰騰的飯菜就能送到老人家中。這些訂餐的老人均是高齡、失能、獨居等情況。毛天奇說,每天上門送餐,也是每天問個平安。

婁葑街道地處古城區與“洋蘇州”的交界地帶,轄區內老年人口占比近四分之一,居家養老已成為主要的養老模式。“愛心廚房”是街道居家養老服務閉環模式的一部分,由街道和12家動遷社群共同出資建設,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社工支撐和志願者助力的多元共建模式。

“愛心廚房”負責人趙泰說,社會各界源源不斷的愛心捐資賦予了“愛心廚房”強大的生命力,訂餐老人根據不同標準,每餐只需支付3元或9元,低於市場價甚至是成本價。“愛心廚房”執行兩年多來已服務兩百餘位老人。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