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拖鞋穿幾次就掉色,不能再“慣著”洋品牌了

□王子晗(鄭州大學)

季女士今年4月在杭州永珍城LV專櫃買了一雙銀色平底涼拖,購物小票顯示價格是8450元。季女士說鞋子穿了三四次,前後不到十天,鞋內腳接觸的地方就掉色了,認為鞋子質量還不如幾十塊的拖鞋,專櫃卻不承認是質量問題,表示該鞋子屬於正常磨損,不予售後。

LV官方客服表示,需要看實物結合日常使用才能做判斷,目前沒有收到大規模客人反饋鞋子有掉色情況。

事後,LV方面表示願意給季女士調換同等價位鞋子。

(6月3日 光明網)

近年來,洋品牌的高貴面紗被一層層掀開,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高品質”代名詞的跨國大品牌,也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完美仙子”。服裝被檢測出不合格,尤其是各種指標超標的情況近些年屢見不鮮,即使是洋品牌也難過質量關。尤其是ZARA,身為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裝商,卻頻頻觸碰質檢“雷區”:防風夾克洋品纖維含量專案不合格,褲子耐摩擦色牢度專案不合格,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等。

商品出現質量問題,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與人體密接接觸的服裝、鞋類商品,更可能給消費者帶來健康危害。然而,相關的消費糾紛中,對於消費者的質疑,品牌方往往態度

傲慢

,推諉塞責,讓消費者花錢買了心煩。

洋品牌的這些“壞毛病”從何而來?我國對於商品質量問題的相關法律處罰力度相對較弱,企業違法成本低。比如ZARA多次登上“質量黑榜”卻依然毫髮無損,質量問題屢禁不止,無不反映出監管機制的不完善。另一方面,

消費者自身也要反思。很多人在購物時,盲目追求大品牌、國際品牌,認為越貴的就是越好的,讓“洋品牌”的地位不斷上漲,“架子”和“脾氣

”也越來越差。

質量問題非小事,質量是品牌創立發展的根本,品牌質量問題不容忽視。我國應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加強對於商品質量的源頭管控,相關執法部門要加大對品牌質量問題的查處力度,嚴把商品質量關。同時,消費者要改變“品牌至上”的消費觀,樹立成熟理性的消費觀念,另外,還應以“不能就這麼算了”的較真精神維護自己的權益,對品牌質量問題“零容忍”,不再“慣著”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