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也能變好,看看這本《心教》,學會與孩子溝通

朋友又一次的坐在我家的客廳沙發上,大喊著“養個孩子真費勁,不能打,不能罵,發個火,孩子表現得比自己還生氣。這哪裡是養孩子,這是養了個祖宗。“

作為父母的你,有沒有這樣一瞬間的“共鳴”?

我有幾個小學生的媽媽朋友,翻看他們的朋友圈,經常會看到什麼“又是想要急救的一天”“雞飛狗跳,攔都攔不住”“我就不明白,為什麼孩子脾氣這麼倔?”等等這類的暗戳戳的“親子不和”的內容。

“熊孩子”也能變好,看看這本《心教》,學會與孩子溝通

孩子真的如此的不聽話,難以搞定?孩子真的什麼都不懂,故意的倔?還是孩子就想要這種“咋咋呼呼”?

都不是!相信我!

任何一個孩子或父母,都希望家裡是保持安穩的“歲月靜好”,而不是動不動的“混合雙打”。

在《心教:薩提亞喚醒孩子內驅力》中提到“

親子溝通方法對了,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心教:薩提亞喚醒孩子內驅力》是由親子導師李崇建老師所著,主要是以感受進入感受,用正面激發正面,與生俱來的內驅力就會啟動。他透過一些實際的案例,解決父母們日常很關心的教養問題,更好的促進親子的關係提升。

“熊孩子”也能變好,看看這本《心教》,學會與孩子溝通

01 這樣說,“熊孩子”變好

作為父母,特別喜歡將淘氣的孩子稱為“熊孩子”,好像他們犯了一些很不可原諒的錯誤一樣。事實上,熊孩子的出現,一定是父母的作為是根源。

父母很喜歡對孩子說“都說了多少了遍了,你怎麼還不懂?”“你如果再這樣,我就不管你了。”“我數三個數,如果再不做,就以後別想買玩具”……

這些句子熟不熟悉?是不是有的時候,你也是脫口而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

但如果你跟孩子換位一下,你作為孩子聽到這樣充滿了質疑、指責的聲音,你是不是也會跟”熊孩子“一樣,脾氣暴躁,你也變成了那個你討厭的”熊孩子“。

“熊孩子”也能變好,看看這本《心教》,學會與孩子溝通

所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存在著差異,一方面是孩子與父母年齡、閱歷的差別,另一方面是孩子自身的理解與領悟也有不同。

就像書中說的“

一旦覺知自己的語氣急促、有壓迫感,也先停頓吧。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再也沒有這種隔閡,“熊孩子”還能“熊”下去嗎?

02 按下發火的暫停鍵

有沒有這種感覺,如果處於發火的時候,別人的任何一點小小的行為,都可能會讓這把火更旺,甚至還會延伸到更多的無辜的周圍的人身上。

雖然有些胡攪蠻纏,但這種暴躁的發脾氣發火卻不是無的放矢,它是真的被自己的情緒掌控,從而表現出一些急躁。

據不完全統計,父母在孩子小學階段發的火比其他的時期要多很多,甚至還會因為火氣太大需要靜養。有點那個被氣的吐血的意思了,雖然有些誇張。

但為什麼發火以後,孩子卻依然沒有改變,反而是自己的情緒越來越不受控呢?說明根源沒有解決,只是一個表面的壓制,並且這種壓制越厲害,最後的火氣反而更大。

想要更好的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還需要從按下發火的暫停鍵開始。

“熊孩子”也能變好,看看這本《心教》,學會與孩子溝通

暫停鍵是給彼此一個安靜、反思的空間,讓彼此冷靜下來,好好地思考,到底事情的解決應該怎麼樣,更加理智,而不是衝動上頭。

就像書中提到的“

意識自己的停頓,覺察自己的內在,安頓自己的情緒

”,這樣就有意識的做慣性的改變,讓這種停頓變得越來越自然,也讓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平和。

03 家長改變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孩子十有八九的行為離不開家長的背後行為,這些行為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但不管哪一種,都需要父母認識到自己在做出這些背後行為的時候,對孩子的後續影響。

書上有一個例子,說的是一個小女孩被老師嚴厲的批評了,小女孩就產生了對自我的懷疑,情緒很低落,也很生氣。但她的媽媽卻沒有像其他家長一樣逼問孩子到底怎麼了,或者說一些“你怎麼能這麼想,老師也是為你好”這類的話。媽媽只是詢問她的感受,一點點的引導小女孩說出來她的傷心。

隨著一步步的引導,孩子的心緒一點點的放下,整體的情緒平復了很多。而媽媽整體也只是安安靜靜的擁抱著小女孩,聽她講感受,讓她傾吐,並在關鍵的時候給予她肯定與支援。

我們的孩子雖然是白紙,但想要往上畫上色彩,也需要規劃和分析,並不是胡亂的塗鴉。

就像書中所說“

父母認可孩子,才會讓他們內心生出更多的愛和力量。

“熊孩子”也能變好,看看這本《心教》,學會與孩子溝通

父母對孩子看似很輕巧的一小步改變,但對於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他們成長的一大步起源。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最親近的人,孩子對父母依賴性很強,但同樣的也最容易因為父母的“為你好”受到很多的傷害。

所以,父母在遇到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多理解溝通,專注於幫助孩子疏導問題所在,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起來。

“熊孩子”也能變好,看看這本《心教》,學會與孩子溝通

溝通到位,親子關係自然也就水到渠成,而不再是“雞飛狗跳”。

釋出於: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