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在王源純白色客廳空間內,僅放置了一座沙發,一席地毯,一臺鋼琴,一個音箱。牆上有幾幅他自己畫的畫,靠邊有幾株“好養活”的花花草草。

環境極簡,但王源覺得舒服。有時,他會邀朋友來家裡,坐在地毯上,一起吃點兒東西,談天說地。一人時,他也頗有情調。點個香薰,窩在沙發裡,放上一部《紐約的一個雨天》那樣的浪漫電影,或是聽聽歌,彈彈琴。“(就算)亂彈,也很快樂。”

因為居家時間比過去多了,閃現在王源腦海中的一個概念是:希望大家即便只能在客廳這樣的有限空間活動,也有機會可以過得很好,收穫一些快樂。《客廳狂歡》專輯概念由此而來。而專輯裡許多作品的最初靈感,也和他在客廳裡天馬行空的想象相關。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放飛的音樂創作人

《客廳狂歡》是王源的第三張專輯。實際上,自去年夏天為《夏野了》收尾時,王源就已在為這張專輯捕捉靈感。儘管彼時一些音樂碎片沒有最終收進《客廳狂歡》,但《夏野了》時期“淺嘗”的一種模式——“Camp”卻被王源深化並應用在此。

所謂“Camp”,簡單解釋,即集合一群音樂人,以“共創”的形式做音樂。回想和夥伴們最密集搞創作的一個半月,王源形容那是屬於他們的“上班”時光,“我知道很多搞音樂的人都熬夜,但我不太喜歡這樣讓大家熬著。所以我們每天大概從中午開始‘上班’,到晚上九、十點鐘‘下班’。”

這幫年輕人的“工作”地點並不確定,有時在錄音棚,有時露營在野外,也會去街頭採風。

如專輯裡的《空置狀態》,是王源想象自己就站在三里屯SOHO的地下廣場,周遭是各色餐廳、很多滑滑板的人、行色匆匆的人……所有一切像電影畫面般閃過,“然後我就在這城市中處於‘空置’狀態,至於我具體在放空什麼?我不知道,聽眾聽這首歌時會想什麼?我也不知道。”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為了呈現城市聲音,王源和夥伴們收集了很多來自戶外的取樣:“ 有在馬路邊採車的聲音,有送外賣的聲音,有掃碼的聲音……我們一起去地鐵、去國貿橋……整個過程都挺開心的。”

不止做音樂的氛圍熱鬧了,王源覺得“Camp”的更大益處在於:當一群年輕創作者一起碰撞,會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早期發個人作品時,團隊曾找過一些知名音樂人為王源寫歌。“年紀小”、“功力尚淺”……王源自認彼時需要向更多老前輩師學習,夯實基礎、長見識。但隨著成長,王源想和更多朋友以“音樂交流”的心態更放鬆地去完成作品。

“我覺得音樂是關於情感的。我希望在這個階段作出更多有自己特色和喜好的東西。”

王源也很喜歡專輯中的《潛》,“那不太像是我們傳統流行歌曲那樣分段落,它其實是不同的碎片創作,最後拼成的一首歌。包括中間還有很多‘奇奇怪怪’聲音的錄製,都很有趣。”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王源享受大家一起自由創作的感覺:“我們每個人在這個‘Camp’裡都需要開啟自己,因為經常,你會唱出一些好奇怪、好難聽的旋律。當我們真正玩在一起後,就會覺得很多瞬間都能產生珍貴靈感。”

《空置狀態》和《潛》,亦被王源選為《客廳狂歡》中最具實驗性的兩首作品。他透露,按原本想法,他希望整張專輯都做得“飛”一點,但被團隊勸下了,“就這個事情我們Battle過很多輪。我想純實驗性,但團隊覺得要不要拉回來一點?讓聽眾更好入耳?後面我又動搖了,因為確實,在現在市場環境下,我們需要讓更多人先來知道這張專輯。

王源笑稱,和團隊商討工作時,自己並不是個倔強的人,“在我不太擅長的領域,我是會聽意見的。但也分情況。如果他們是在歌曲上面要讓我調整,除非是和絃錯了這種,我是會比較堅持自己。”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娛理工作室

和王源聊天當下,正值他幾首實驗性歌曲即將上線。我們問他是否擔心聽眾的接受度?他坦言,自己的確在乎市場反饋,“畢竟我處在一個摸索自己喜歡的,聽眾也能喜歡的音樂過程中。”

但王源也表示,反饋之聲對他的心態影響倒不大,“因為這些作品都打磨很久了,我覺得質量是沒有問題的。其實就是看大家的接受程度了。還有一個點在於,無論我做什麼型別音樂,我(把Demo)拿給很多業內朋友聽時,第一句會問他們的是‘好聽嗎’。我覺得無論怎麼實驗,好聽是第一位的。如果一味為了突破喪失了可聽性,那得不償失。”

王源私心推薦大家可以多聽聽《空置狀態》和《潛》,“可能你第一遍聽會有點迷糊,我希望大家能夠認真聽,多聽幾遍,有點求知慾,有點好奇心……但這也只是我的希望(笑)。”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生活著,去感受

不久前,王源度過了自己22歲生日。在他的微博評論區裡,網友們用“成長日記”的方式為他慶生——從出道至今,他每年的工作動態,經歷的故事,都被悉心記錄下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自小一舉一動幾乎都被公眾注視著。

王源認為自己是一個注重“生活”的人。他喜歡去外面呼吸新鮮空氣,感受萬事萬物,不過“以前想,但不太能”。而長大後的這幾年,王源會“稍微刻意地”讓自己走在外面,“比如一公里兩公里路程,我或者騎車,或者走路,儘量不打車,就是想去多看一看。”

他分享了兩件近期日常小事:一次晚飯後,王源走路回家,看到一個大叔非常焦急地在掃共享單車,但一直掃不開。正好也要騎車的王源順手幫大叔掃了碼,收穫了對方溫暖感謝。

另一次,

他去一家“髒館”吃飯,有位大哥邊喝酒邊有一句沒一句地和王源聊了起來。幾句之後,大叔就自顧自地睡著了。王源當下哭笑不得,但又覺得有意思,“就我講的這種小事,它都不重要。但正是這些事,讓我感覺很真實,是在生活,這個很酷。”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王源覺得如今自己不乏“生活”,但也承認近期創作中少有個人私事,“我是不介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不過最近我的生活不至於意義大到可以寫進歌裡。”所以,他開始收集故事。從《夏野了》到《客廳狂歡》,裡面有多個他觀察到的“別人的故事”。

天性使然,加上近幾年接觸表演,表演課老師也建議“要多去觀察生活、觀察他人”,即便工作繁忙,王源也總不忘去觀察。

像前幾個月,王源一直在劇組拍戲,幾近只能活動於片場。他每天的樂趣之一就是看現場的工作人員:現場延期時,拍大夜時,可以提前收工時,大家的神態都很不一樣,

“我也發現,一個人的靈感很容易枯竭,但當你關注別人,就會源源不斷產生靈感。可能我看到一些人,我不知道他心裡想什麼,但是我可以透過他的神態來構思一個我腦海中所想的他。”

王源將自己的片場觀察寫進了新專輯中,“《參演角色》就是我編的一個現場故事。講的是一個淹沒在人群中的工作人員愛上女一號,產生了一段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情。”

“我覺得這樣也挺酷的。”王源再一次用“酷”總結了自己的感受。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傳統”的歌手

MBTI測試大火時,王源的朋友也發了他一個連結。儘管不太相信這些,但王源也認真答完了全部題目 ,“做出來說我是INFP(人格),但具體有什麼特質?我不太瞭解。”

娛理工作室

順手搜了一些特徵:“INFP,忠於自己的價值觀,是溫柔敏感的理想主義者?”

“哎,還可以。”王源給予肯定。

“超級共情,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這個還挺準,我就是看一些作品容易被感動,容易陷進去。”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那聽聽這個,晚上睡不著的時候,INFP都在想,我有這麼快樂嗎?沒有人愛我?冰川融化了北極熊怎麼辦?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哦,我不想這個,”王源笑道,“我失眠時就會想我現在在海邊,坐在沙灘上,喝著椰子;或者經常想,要是我是超人,我會怎麼辦?總之想些快樂的事,然後睡個美美的覺。”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之前上節目,王源透露自己有一段時間會經常失眠, “不過現在基本ok了,因為現在生活比較規律,生物鐘調得比較好。”

話雖如此,也不是沒有煩心事,比如一直無法推進的演唱會,還是讓王源焦慮。

推算起來,上一次王源開唱還是去年在海邊的一場“音樂會”,“但是那個沒有觀眾。我很久沒有和歌迷面對面唱歌了,我對此一直很歉疚……因為我們確實已經籌備很久了,但就是很難嘛,很難。一直在Delay……”

出道多年,在所有工作身份裡,王源始終認為“歌手”身份排第一位。對於做歌手這件事,他嚴謹且執著。

如王源提及,早在去年發專輯時,他已為下一輯寫出了旋律。但之所以這段旋律沒有出現在《客廳狂歡》裡,是因為他覺得那還不夠好,起碼現階段,不如他和Camp夥伴共創的作品。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在之前多首個人創作收穫好評後,也有同事建議,《客廳狂歡》可以多些由王源個人詞曲創作的歌曲,也可突顯其創作人身份。

“要我寫,我確實也能寫出來一張,”王源想了想,“但我覺得作品質量是最重要的。我自己寫歌,愛用的旋律、和聲走向、喜歡的詞藻,都會有一些固有模式,所以我希望說能夠開啟自己,跟更多人交流(合作),這樣對作品負責,也對聽歌的人負責。”

《客廳狂歡》的歌曲分為A、B面。除了營造“概念”,王源解釋,“因為這張作品也是要出黑膠碟的,所以會分A、B。”

出碟,也算歌手王源的一點執念。即便現在市場環境下,專輯,尤其造價更高的黑膠碟不算好賣,但在他看來,

“在傳統工業裡,不管磁帶、CD、DVD、還是黑膠……都是見證音樂行業一路走過來的產物。作為音樂人,我覺得有責任把這樣的產物留下來。如果大家都不做,可能以後就沒有實體(黑膠)可以聽了。”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出到第三張專輯,

娛理工作室

問王源:“想透過這張專輯向外界傳達什麼?”

他回答:“其實這個點我之前確實想過,我說不太清楚。因為每個人對於一首歌的理解程度不一樣,所以我並沒有想去刻意傳達什麼。但我現在有一個感覺,就是每一張專輯、每一首歌,它其實是記錄我一個人生階段想做的東西。可能在20年、30年之後,別人聽到這首歌,他不會想說這首歌傳達了什麼,而看到的是歌手王源在他22歲時的想法以及思想,我覺得這個也挺重要的。”

“你會覺得自己對音樂的熱情和認真程度,會比外界認為的要更熱烈嗎?”

“我是挺認真的,”王源不假思索,“說白了,它是我的工作,它也是我的愛好,所以我必須盡我所能的去完成好。但有一點是,不管我多努力,這其實都是我應該做的,而不是我應該去標榜、吹噓的一個東西(態度)。”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

王源:我做音樂挺認真,但這不是我該標榜吹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