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段提升訓練質量!為冰雪運動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雪游龍”賽道上,一輛輛雪車風馳電掣。2月14日,在北京冬奧會女子單人雪車決賽中,中國隊選手懷明明和應清分列第六和第九位,在這一北京冬奧會新增專案上展現出實力。

2015年申辦冬奧會成功時,北京冬奧會的109個小項中,約有1/3在我國幾乎沒有開展過。

本屆冬奧會,中國冰雪運動員共獲得104個小項194個席位的參賽資格(含4個需透過北京冬奧會其他小項成績再確認的“賽中賽”小項),其中

35個小項首次獲得冬奧會參賽資格

。在備戰冬奧的過程中,各支隊伍注重運用科技手段提升訓練質量,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北京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中國隊選手閆文港奪得一枚寶貴的銅牌,實現了中國代表團在冬奧會雪車雪橇專案中獎牌零的突破。殷正、趙丹和黎禹汐等選手也發揮出色。在中國鋼架雪車隊領隊孫帆看來,

我國自主研發的六自由度訓練系統對中國運動員的訓練大有裨益

六自由度訓練系統可以上、下、前、後、左、右6個方向自由轉動,裝配上雪車、雪橇等裝置器材,結合虛擬現實和數字模擬等技術,這套系統便可模擬出真實的比賽、訓練場景。獲得男子鋼架雪車第五名的殷正介紹,2020—2021賽季,中國鋼架雪車隊沒有出國參加比賽,國內訓練期間,位於北京的二七廠冰雪專案訓練基地內的六自由度訓練系統起到很大作用。

本屆冬奧會,殷正以4秒58的成績超越一眾高手創造“雪游龍”賽道的出發紀錄。除了自身出眾的能力之外,腳下的跑鞋也成為幫助他創造佳績的重要助力。據介紹,

中國鋼架雪車選手腳下的跑鞋鞋釘由鈦合金3D列印而成

。製造這樣一雙跑鞋,是一項系統工程。“運動員創造佳績,與這樣一雙國產、創新的跑鞋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中國體育代表團秘書長倪會忠說。

孫帆表示,中國鋼架雪車從零起步,較為先進的器材裝置、科學的訓練方法“都給我們備戰冬奧會帶來更多信心和底氣”。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後的首個比賽日,中國短道速滑隊以2分37秒348的成績奪得混合接力冠軍,比第二名快了0。016秒。毫秒之差的勝負爭奪背後,是運動員對細節的精準把控——蹬冰動作、滑行姿態的細微變化,都能對速度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何消減風阻,以完美的姿態前行?中國冰雪運動員備戰過程中,

“體育風洞”扮演著重要角色

國家體育總局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設計出了符合雪車、雪橇、跳臺滑雪、速度滑冰等冬奧專案運動特點的“風洞”,可以模擬出風速、風向、溫度等重要賽場環境,幫助運動員糾正和掌握空中姿態、降低傷病風險,大幅提高訓練效率。

北歐兩項隊教練葛達介紹,跳臺滑雪運動員訓練時一個上午最多跳7至8次,每次在空中飛行時間大概5秒左右,“要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體驗空中感覺,機會稍縱即逝”。正是引入風洞技術後,我國北歐兩項運動員取得明顯進步。

風洞技術也全面應用於運動員比賽服裝的研發。據介紹,本屆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軍高亭宇的速滑服就是根據個人特徵研發的,包裹度非常高,同時還經過了500多個小時的風洞測試,能有效降低風阻。

一根長達100米的牽引繩,搭配人體高速彈射裝置,再加上冰場周圍的大風扇提供強勁風力,從而讓速滑運動員能夠有效練習彎道滑行技術,並不斷挑戰速度極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柯鵬介紹,二七廠冰雪專案訓練基地還配備了全面的訓練監測系統,可以監測速滑運動員的身體指標、滑行速度、姿態、滑行路線和軌跡等,“這為改進技術動作提供了參考,教練員透過大螢幕就能實時瞭解運動員的狀態。”

影片採集回放以及相應的資料分析,也已被廣泛運用於各個冰雪專案的訓練中。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專案運動員的日常訓練中,會有多個機位實時採集運動員的空中動作資料,不但可以隨時進行慢動作影片回放,還可以基於海量訓練資料和大資料分析技術,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各項指標進行分析。

在需要精確手感的冰壺專案中,訓練中也會將冰壺滑行軌跡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及系統分析。“根據錄影可以分析出自己技術的問題,幫助我們在路徑訓練上更加精準。”中國男子冰壺隊隊長馬秀玥表示。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訓練質量,砥礪前行的中國冰雪運動員正用一個個突破在北京冬奧會賽場繪就燦爛的冬奧畫卷。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