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路徑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欄目主持人:邢梅 關注蒲公英評論網 檢視更多觀察員文章

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隊伍什麼樣,直接關係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今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著力推動教師教育振興發展。落實到實踐層面,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還需要結合實際,開拓思路,積極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創新路徑。

創新教師發展途徑,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

筆者所在的學校多年來主要從三方面推進教師發展:營造命運共同體的團隊氛圍,推動內外雙驅動的培養機制,實施多層次多維度的評價體系。

我校倡導“幹事創業、其樂融融”的文化,讓教師和學校成為命運共同體:同學科教師透過教研組和集體備課實現共生共長;不同學科的教師在學科整合等方面交流合作;學校“頭羊”成為領跑者,帶領其他成員整體走向優秀。

“草根教研共同體”是我校一大特色,一般由市、區級骨幹教師領銜,教師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興趣自由組合開展教學研討。這種教研模式更符合校情、師情和學情,有利於提升教師的學習力、研究力和創新力。學校則做好頂層設計、強內聯外、課題推進等工作,併為共同體提供活動經費和場所。

我校還出臺了骨幹教師、青年教師等多層次評價方案,以教師自評、家長評教、學生評教、同行互評等形式,從師德素養、科研水平、教學能力、社會形象等維度對教師進行綜合考核,同時還實施了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及時診斷問題並持續改進,提升教師發展實效。(智庫特約觀察員 劉久娥)

構建縣域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新體系

要整體性地構建新體系。明確省市縣教師發展機構和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三名”工作室鄉村教師培訓實施主體間的關係:誰來牽頭負責,如何實現一體化,各個主體的職責是什麼。要完善新體系的組織架構、共同體建設和協作分工。

強化面向實踐的問題診斷,實施針對實踐的送教活動,推進貼合實際的跟崗研修。問題診斷一方面針對業務能力,如學科育德、教學實施、學生評價、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和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等。另一方面針對鄉村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行為,包括專業發展規劃、專業知識學習、專業實踐研修等。特別是鄉村教師需求最為迫切的專業實踐研修,要聚焦自主反思、同伴合作發展和集中專題研習,開展“走出去”培訓,走進區域內外優質學校進行跟崗研修,透過“影子學習”幫助教師養成教學反思、專業閱讀、專業寫作等習慣,掌握課例研修、主題研討和教育科研等教育教學方法,切實提高教師素質能力。建立推行與新體系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和執行機制,完善實施和效能評估辦法。(智庫特約觀察員 汪文華)

提高教師培養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提高教師職業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

近年來,教師的職業吸引力雖然有所提高,但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還不夠,特別是農村學校缺編情況還較為嚴重,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女教師數量遠高於男教師。

提高師範院校的辦學水平。

當前,部分師範院校的辦學導向不明確,師範專業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師範院校應聚焦師範教育,各級師範院校需要加強合作,完善幫扶機制,實現師範院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改進教師培訓辦法。

教育行政部門應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根據實際需求選派教師參加不同型別的培訓,統籌管理集中培訓和網路培訓,建立教師培訓激勵機制,提高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智庫特約觀察員 胡華)

運用資料提升教師教育決策水平

教育資訊化是資訊化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主動適應資訊化、智慧化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提升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資訊化素養,首先要讓教師們從思想意識層面完成轉變,學會用資料說話。

運用資料有助於提升教師的教育決策水平,多數教師會從學習興趣、學習動力等方面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建立在大量統計資料基礎上的“大資料”分析結果相比,在客觀性上還存在差距。如果在評價前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進行“大資料”處理,就能得到更加公正客觀的評價結果。

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增強資料意識,如果過於依賴專家的經驗分析作決策,有可能導致制定的教育政策不符合實際情況。(智庫特約觀察員 鄺金山)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