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訪談錄】孫倩倩:糖尿病的症狀及治療糖尿病的症狀及防治

糖尿病,除了與胰腺相關外,中醫中藥降糖,還從這兩個臟腑入手

【作者簡介】孫倩倩,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碩士,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規範化培訓醫師。

【指導教師】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山東新中魯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並伴胰島素抵抗,致葡萄糖利用障礙而成,即全身缺糖、區域性高糖。從中醫學而言,患者全身表現為不足或虛損,而區域性則呈現火熱毒邪亢奮狀態。

糖尿病,除了與胰腺相關外,中醫中藥降糖,還從這兩個臟腑入手

糖為人體機能活動的重要能量來源,正常生理的血糖狀態表現為少火, “少火生氣”、“氣食少火”;血糖為飲食水谷所化生,是脾主運化功能的具體體現,也與腎之元陽氣化與推動密切相關,即“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從疾病發展全過程來看,血糖與陽熱具有相關性。若氣不輸布,聚集過多則表現為壯火,或亢陽,《黃帝內經》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在發病早期,血糖高多表現為陽證、熱證;疾病中、後期,則表現為全身虛寒而區域性陽熱之寒熱錯雜證;疾病早期以火熱為證,但從體質言,也與脾虛痰溼質有關;疾病中、晚期,併發症階段,則以腎氣虛損為要。脾為後天之本,腎為立命之根,無論從發病到疾病後期至生命之終結,脾腎均是必須重視及立法之本。

我們在臨床運用方劑時以降糖扶正、降糖不損正為立方之本、調理之要。偏氣鬱者,合用疏肝解鬱藥,例柴胡類方;偏血瘀者,合用活血化瘀藥,例四物類方;挾痰者,合用健脾化痰藥,例溫膽之類;兼溼者,合用燥溼利溼之品。然而藥隨證變,中病即止。平時以生活調理為主,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及作息,堅持適度運動、控制飲食、定期動態觀察,也是需要重視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