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放射性物質?對人體有哪些危害?為什麼無法避免

在講放射性物質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些基礎知識:

我們生活中能見到的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質子與中子構成的原子核以及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其中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中子不帶電。

什麼是放射性物質?對人體有哪些危害?為什麼無法避免

原子結構示意圖

每一個原子都必定含有質子但可能不含中子(比如氫原子)。原子核中的質子因為數量的一定性決定了元素的種類,但是原子中的中子數量存在不定性,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種元素我們稱之為同位素。

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是能夠自發地從不穩定的原子核內部放出粒子或射線,同時釋放出能量,最終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的元素。

放射性物質就是那些能自然的向外輻射能量,發出射線的物質。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可分為三種類型:α衰變、β衰變、γ衰變。

α衰變:

某些放射性物質衰變時放射出來的帶正電的粒子,由於當時人類還不知道原子結構,就給這種帶正電的粒子命名為α粒子,

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像這種衰變時釋放α粒子的現象則稱之為α衰變。而

α射線就是大量的α粒子形成的粒子流

(α射線的速度為光速的十分之一)。

什麼是放射性物質?對人體有哪些危害?為什麼無法避免

α衰變方程式

β衰變:β粒子即高速移動的電子

(通常指帶負電的電子),β衰變存在三種類型

β−衰變:指的是當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時,原子核中的一箇中子轉變為一個質子,並釋放電子和反中微子的過程。

β+衰變:指的是當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時,原子核中的一個質子轉變為一箇中子,並釋放正電子和中微子的過程。

軌道電子俘獲:原子核俘獲軌道上的一個電子,使原子核中的一個質子轉變為一箇中子,同時放出一箇中微子

β射線就是高速移動的電子流

(速度可達至光速的99%)。

什麼是放射性物質?對人體有哪些危害?為什麼無法避免

β衰變方程式

γ衰變:

原子核從不穩定的高能狀態躍遷到穩定或較穩定的低能狀態時釋放出γ射線過程

稱之為γ衰變,

γ射線的本質是光子流,是波長短於0.001nm的電磁波

,物質在發生α衰變和β衰變的過程必定也會發生γ衰變。

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

放射性物質的危害就是衰變釋放的射線對人體的危害

α射線

穿透能力較弱,一張白紙就能擋住,在人體外部由於面板的保護一般不構成危險。然而由於α射線電離能力非常強,釋放α射線的輻射源(鐳、鈾等)一旦被吸入人體,危害就非常大,可以直接電離人細胞組織的分子或原子,連分子原子都被破壞了,細胞組織和基因自然就壞死和變異了。

β射線

穿透力比α射線要強一些,可穿透面板,造成面板燒傷,不過一般只能深入面板下4mm左右,造成的損傷經新陳代謝可以很快的恢復正常。同α射線一樣,只要輻射源不進入體內,一般影響不會太大,β射線電離能力要弱於α射線。

γ射線

電離能力最弱,不過穿透能力極強,衣服、面板完全無法阻擋γ射線的照射,可以直接對人體細胞造成破壞,一句話概括就是傷害相對較小但卻可以無視防禦。

總結一下:

外照射: γ射線>β射線>α射線 (危害程度),

內照射: α射線>β射線>γ射線 (危害程度)。

α、β、γ都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其中α最弱,β次之,γ最強,所以外照射γ的危險性最大。但從電離特性來講,三種射線都能使介質電離,其電離本領α最強,β次之,γ較弱。所以從內照射來講,α危害性最大。

我們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的放射性物質,比如菸草、建築材料、陶瓷甚至土壤、大氣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放射性物質,包括任何活著的有機生物體內都含有碳-14放射性元素。只要生活在地球上,沒有人能避免接觸放射性物質,只是多數情況下的輻射都處於安全劑量範圍內並不足以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好了,大家如果喜歡我的作品,請關注轉發下,你們的支援就是我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