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高僧講《道德經》,中華第一經,兼通儒釋道(第一章)

注:筆者偶然拾得一本書,著書人並沒有留下姓名,只自稱為“無名僧”。經書妙文,見者即緣。隨緣分享,慈悲無量。感謝無名僧人。

無名高僧講《道德經》,中華第一經,兼通儒釋道(第一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名高僧講《道德經》,中華第一經,兼通儒釋道(第一章)

[白話]

能用語言文字表述的道,是指宇宙社會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並不能表述清淨瀰漫,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在而無不在、原本就有的永恆大道;能用語言文字表述的名,是指世間萬物的人為命名,或者功名利祿、名聞利養的虛名,不是指與大道相應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念無念、無為而無不為的永恆性德之名。

天地產生之前,宇宙處於一種無的狀態,叫“真空”;這真空裡蘊藏著天地萬物的靈性和物性,叫“妙有”。

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抿除妄想分別執著,用“無為”的清淨心可以參究大道的奧妙;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即用“有為”的方法可以探索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真空”和“妙有”同時存在,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種狀態非常奧妙,把握這種狀態就能揭開大道的奧秘。

《六祖壇經》說: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倦,名之曰道。”

由此可知,道、佛、真如、實性、如來等只是指導人民體會大道的假名而已,說佛,道已在其中;說道,已經包括了佛。

佛與道哪有矛盾呢?佛道儒三家本來同源,從不同角度描繪宇宙人生的原貌。

道家講“道理”,側重修行的原理和方法,同時從“有為”和“無為”兩個角度,教人從低到高,一步一個腳印修行;佛家講“性理”,側重講“真如本性”,教人在“無為”的性德上下功夫,以明心見性;儒家講“命理”,側重於“有為”的方法,從日常生活、為人處事的倫理道德,講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由古及今,道家修行者成千上萬,成道者鳳毛麟角;佛家唸佛求生西方淨土,真正往生的也寥寥無幾。此何故?未明此“三理”本一,偏執一方也。故我們應當懷著虔誠恭敬之心,拜讀三家經典著作,探究三家文化,將之融會貫通,並信受奉行。

《六祖壇經》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找菩提,如同覓兔角。”只要我們能深明三理,信受奉行,則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不管順境逆境,無處不是修行道場。我們也一定能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直至轉凡成聖。

無名高僧講《道德經》,中華第一經,兼通儒釋道(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