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我們”與“他們”的人群歸類,是人群對立的根源

思維喜歡“人群歸類”,因為這可以簡化思想,縮短判斷過程。

人的思想太喜歡簡化事物了,這種簡化變成了一種認知方式,成為思維習慣。



簡化就是歸類,歸類使分析事物的過程變得輕鬆,而人的本質都是“懶”的,“懶”促使了簡化。

在人際社交中,人們喜歡把他人分門別類,

把他人歸入不同的人群類別進行認識,特別方便對他人加以判斷,

這種歸類就是種思維簡化。

在歸類中,給他人貼上

“人群標籤”

,以

“人群標籤”

為指引在腦中搜索相關資訊,

可以很輕鬆的對他人形成判斷,更快捷的預判他人的言行。

“人群標籤”具有預判他人行為、預估他人思想的作用。

人們喜歡給不同人群貼標籤,以下是各種對比性的“人群標籤”:

低收入,高收入

低層次,高層次

低素質,高素質

低文化,高文化

卑微者,高貴者

貧窮者,富裕者

弱小者,權勢者

下層人群,上層人群。

平凡者,卓越者

渺小者,偉大者

粗劣者,尊貴者

出力者,知識分子

南方人,北方人

青年人,老年人

企業主,打工者

醫生,患者

教授,學生

思維喜歡給人群歸類,眼前出現一個人,思維進行歸類,然後根據經驗,以歸屬類別評價眼前的這個人,類別為優,態度就友好,類別為差,態度就惡劣。

心理學:“我們”與“他們”的人群歸類,是人群對立的根源

在人群歸類中,形成了“我們”與“他們”,這是人與人衝突和矛盾的根源。

當眼前的這個人與自己的素養、性格、價值觀、信念、行為方式、學識水平等條件相類同,就是把他定義為“我們”,如果差異較大,就定義為“他們”。

人們喜歡“我們”,在“我們”中,人們可以認定自己的身份,

在“我們”中,人們能覺知到“自己是誰”。

在“我們”的感覺中,

心靈得到歸屬的滿足,正因為滿足了歸屬感,所以“我們”就是比“他們”美好、和諧、友善。

而”他們“在自我心靈中更多的是偏見、歧視與敵意的存在。

技術人員看不起企業主,覺得他們太霸道;企業主也看不起技術人員,覺得他們就是打工的。

快遞員也看不上辦公室一族,覺得他們的工資不高;辦公室一族也看不上快遞員,認為他們的工作辛苦,且不穩定。

老年人覺得年輕人太不注意身體;年輕人覺得老年人是強弩之末。

人們武斷的認定,“我們”與“他們”是不同的,比如,同樣都是失敗,“我們”與“他們”在具有以下區別:

他們失敗,是因為他們很笨;我們失敗,是因為我們沒有盡全力。

他們失敗,是因為他們根本不努力;我們失敗,是因為我們缺乏運氣。

他們失敗,是因為他們天生愚蠢;我們失敗,是因為我們的能力還沒有完全釋放。

他們失敗,是因為他們消極,自卑,懶惰;我們失敗,是因為出現了意外狀況。

思維習慣於相對的分析事物,如果認為“我們”具有美和善,就會認定“他們”是醜與惡。可這只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並非真實。

人們喜歡與自己的身份、個性相似的人,不喜歡與自己差別較大的人,所以人們更偏好於“我們”,而對“他們”,則表現出差異對待的傾向,

比如:

敵意、厭惡、遠離,隔絕、冷漠。

人們很喜歡尋找自己的人群,找到”我們“,就可以在”我們“中獲得自尊與歸屬感。

為了體驗”我們“的優越感,維護”我們“中的自尊與歸屬感,人們會將”他們“進行非人化的評價:

老闆都是吸血鬼

女人都是老虎

客戶都是精神病

領導都有心理病

可是”我們“瞭解”他們“麼?

醫生了解工人麼?

青年瞭解老年麼?

南方人瞭解北方人麼?

業主瞭解物業麼?

客戶瞭解服務人員麼?

歐打快遞員的事件出現多次,試問,為什麼這些人不敢毆打一位企業老闆。

我們多次聽說,甚至經歷過服務員,保安員被欺侮,被毆打,被言語辱罵的極度不尊重的事件。但我們卻很少聽到過企業老闆,高階教授被不公對待。

心理學:“我們”與“他們”的人群歸類,是人群對立的根源

“我們”與“他們”的人群區分,導致了不適感、敵意和偏見。

員工總是認為企業老闆是吸血鬼,時刻榨取他們的剩餘價值,企業老闆也會認為員工需要嚴管,否則他們都會變得不負責任,欺上瞞下。

這使他們之間充滿

“敵意”

低收入的人群,會認為自己安貧樂道,過著簡單的生活,並快樂的享受屬於自已的愜意時光。

他們會認為高收入人群承擔著巨大壓力,在看到高收入人群壓力過大生病或破產的新聞時,就會加強他們對高收入人群的

偏見。

有些人見到與自身層次不同的人,比如:高等知識分子對普通勞動者,業主對物業,青年人對老年人,就條件反射般的覺得不舒服,並引發內心的敵意反應。

當人們被迫與“他們”交往時,就只好壓抑內心的

不適感

,這使得言行舉止變得極不自然。

當跳出“我們“的範圍,增進對”他們“的瞭解,就能看到更多的內在因素,瞭解更多的人情世故,領會更多的差異類同,在全面瞭解中,去弱化“人群歸類”的錯誤思維。

只有從心靈深處徹底認識到“人群歸類”思想的錯,內心的不適感,敵意和偏見才會減弱。

如果僅僅是控制外在言行,只是讓他人覺得自己並不壞,就不是發自內心的深刻認識,就是虛偽的言行,就不會有所改變。

越是不瞭解,就越容易以一種負面傾向去思考“他們”,而這是對“他們”不公平、不真實的偏見。

心理學:“我們”與“他們”的人群歸類,是人群對立的根源

社會應該宣揚合作意識,因為合作能夠建立平等關係,

企業主與技術人員是合作關係

客戶與服務業者也是合作關係

甚至醫生與患者也可以是合作關係

教授與學生更可以是互相促進的合作關係

合作關係,可以建立平等的信念,

最大化的避免了“我們”與“他們”而產生的心靈隔膜,使矛盾與衝突變得最少化。

心理學:“我們”與“他們”的人群歸類,是人群對立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