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最好的活法:孤

《說文解字》中,“孤”有一個解釋是:古代帝王的自稱。

可見,“孤”代表了一個人走在了巔峰。

選擇與孤獨為伴,是一場修行;更是一種領悟。

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01

孤獨,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楊萬里有詩云: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

世間沉浮,人皆孤獨,如果會享受獨處,那也不失為一種境界。

身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初入官場時,是一位努力迎合同僚的普通人。

為了合群而掩去鋒芒,導致他沒有一點自己的風格,更受孤立。

直到朝堂的失意,敲醒了他:與其平庸合群像個傀儡,不如孤獨活出自我。

痛定思痛,他親手燒掉了自己為合群而作的詩稿,整日幽居不出,刻苦鑽研晚唐詩韻。

這段孤獨的日子裡,他試著放下對外界的認可和期待,學會了和自己相處。

此後,他的詩詞,擁有了一種獨特的風味,被一度傳誦;甚至還自創一派,留名青史。

莊子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獨處。

平庸的人習慣向外尋找歸屬感,而真正成熟的人,享受孤獨帶來的內心豐盈。

作家劉同說: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真正的孤獨。

為了合群而迎合討好,結果只是扮演了別人,失去了自己。

生活終究是自己的,你只有靠自己咬牙走過,人生才會變好。

孤獨是一種修行,會滋養人。

唯有耐住寂寞,才能默默積蓄養料;唯有享受獨處,才能迸發出破土的力量,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餘生最好的活法:孤

02

孤勇,是人生最強的力量

《荀子·勸學》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心懷孤勇的人,即使前路漫漫,道路荊棘,依然有力量朝著目標前進。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先生,在30歲偶然看到《敦煌圖錄》畫冊,從此生出一個孤獨而又偉大的夢想:要將壁畫的美傳承下去。

為此,他放棄了巴黎優越的生活。

曾經錦衣玉食的他,初到敦煌,就被風沙揚塵和潮溼交雜的環境折磨的苦不堪言。

而妻子也在某一天,悄無聲息地丟下他和孩子跑了。

沒過多久,敦煌研究所甚至一度考慮解散並撤銷經費。

本以為他會就此退縮,但他仍然堅守。

沒錢吃飯,沒錢買壁畫耗材,那就節衣縮食,辦展賣畫。

幾十年間,他竭盡所能,透過自己的力量,守護著每一座石窟,每一副壁畫。

丁玲曾說: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我們都曾有過理想,而追逐它的沿途,可能屢遭重創。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多少人在需要堅持的時候,當起了追夢的逃兵?

孤勇,恰似一股強大的力量,咬緊牙關堅守,便是一份成就。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就在那一腔毫無保留的熱血。

這份孤獨的勇氣,足以讓生命光芒四射。

​餘生最好的活法:孤

03

孤行,是人生最通透的領悟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中說: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於內心的寧靜。

人生,本就是一場生而向西的孤行,一個人行走,一個人思考,一路成長領悟,般若相隨。

徐梵澄是魯迅先生的得意弟子。

少年時期喜愛一個人行走。

一次,魯迅先生建議他留學,他便踏上了一個人的航海生涯。

期間他也有艱苦無趣,在最困難的時候,他總用先生的話勉勵自己: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留學期間,他不僅吸收了印度文化,還宣傳中華文化,用自己的博學征服了當地的學者。

一個人行走的日子,他拼命地汲取知識見聞。

而後,他憑藉過往經歷,出版了多種英文著作,深受大眾喜愛。

畢淑敏曾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孤行並不代表不合群,而是懷有想法,默默踐行著自己的處世之道,走在了無人打擾的前進之路。

一個人越通透,就越明白,很多時候,唯有行走之間獨自思考,才能闖出一番自己的悲歡離合之路。

孤行是一種領悟,一路獨自來去,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也唯有走在路上步履不停的學習思考,才能將生活中每一份經歷都化解出通透的領悟。

​餘生最好的活法:孤

有位作家曾說過: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境界高的人,早就把自己“孤”立了。

孤獨,不盲目合群,才能遺世獨立,

孤勇,不輕言放棄,才能使命不負,

孤行,不停止思索,才能百尺竿頭。

當你能夠堅定自己,一個人亦是全世界。

將孤寂視為修行,將困苦化作力量,將苦難熬成領悟。

與其人云亦云,不如充實自己;與其埋沒於喧囂,不如活出真實的自我!

同意的點個在看,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