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觀廟堂:太陽宮

太陽宮,位於南京市建鄴區棉花堤濱江公園內。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太陽宮,原先應該是在上新河棉花堤江灘路附近,只是現在濱江一帶新建了公園和綠地,因此也就沒有了確切的地址。太陽宮,在綠化博覽園內“左岸花海”的東側,距棉花堤以北500餘米處。

寺觀廟堂:太陽宮

由揚子江大道至綠化博覽園,沿太陽宮路至五號門,向東經過“泉林競秀”行走約350米左右,到達太陽宮前。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太陽宮路”是公園景區內的一條道路,路的兩邊綠樹成蔭,花草茂盛。在路邊的一側,豎立著一個很不起眼的金屬製的關於“太陽宮”的說明牌,其內容為:“太陽宮,太陽宮始建於明末清初,當時的上新河鎮(現綠博園所在地)是南京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來自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木材商在夾江上停靠裝載木料的木排。因木排常遭火災,為了祈求火神的照應,賜福湖南、湖北木材商幫,經協商、選址、購地,共同修建太陽宮(當時太陽被作為火神祭祀),宮中敬立火神。太陽宮由此得名。”

寺觀廟堂: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太陽宮,建於明末清初,1983年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0日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在太陽宮前,豎立有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太陽宮,原有佔地面積約為6萬平方米,現僅存大殿一座,八角亭兩座,建築透露出中西合璧的韻味。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太陽宮,坐東朝西,面向大江。大殿以木質結構為主,殿頂為方形平面水泥瓦,四面披水。大殿的進深8米、寬20米。殿壁上鑲有一扇圓形窗,象徵太陽,故名“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大殿的四周圍有廊道,共22根圓柱形的廊柱,其中四角處各有1根,南北兩側各3根,東西兩側各6根,但從各個側面看上去,東西兩側則各有8根、南北兩側各有5根廊柱。1994年出版的《雨花臺區文物志》中記載,“大廳四周有走廊,前廊有圓柱12根,後廊有圓柱10根”,只是不知道這“前廊”和“後廊”是如何區分的?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大殿內共有5跨間,西側中間的三跨間為門,共有木門9扇,每扇寬約1。10米。兩側的跨間為窗;東側的中間為一圓形窗,兩側分別有一扇門和一扇窗;東西兩側各有兩扇窗,有些窗臺已經破損。

寺觀廟堂: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大殿面向大江,東側的殿壁上鑲嵌有一扇直徑2米的圓形窗,鑲嵌五彩玻璃,寓意為太陽。大殿以太陽形的窗為神,陽光透窗照射到香爐上即為“神靈”。

青磚的大殿牆壁上,殘留著一些黃色油漆的痕跡,仔細看上去,應該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書寫在牆壁上的諸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之類標語、語錄以及圖畫等。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大殿的正門處上著鎖,殿內被隔成若干房間,堆放著許多雜物以及廢舊物品,顯得十分凌亂和擁擠。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大殿的前面(西面)有八角亭兩座,分別位於大殿正門的兩側。

寺觀廟堂:太陽宮

八角亭,飛簷斗拱,攢尖頂,八根木製亭柱,南北兩側各有三階踏步,可進入亭內;亭邊砌有半截磚牆。

在亭內頂部的上方,繪有彩色的八卦圖案。似乎與其他亭閣不同的是,這兩座亭子中裝飾用的吊掛楣子下方的花牙塗抹上了亮麗的淺藍色,亭子簷下也是藍白相間的顏色,遠處望去甚是醒目。

寺觀廟堂: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綠樹成蔭,周圍一片安靜。長江邊,草地上,太陽宮,坐落在這片靜謐的土地上。舊時的建築,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1992年出版的《南京市雨花臺區地名志》中記載,“太陽宮,在上新河鎮政府駐地西0。5公里,南京市公安專科學校後。清初湖南湖北幫木材商為祈求火神不降災害合建,當初佔地近百畝(約7公頃),大廳坐東朝西,以太陽形的窗為神,陽光透窗照射到香爐上即為‘神靈’。大廳四周有走廊,前廊有圓柱12根,後廊有圓柱10根。大廳前面兩側各有一亭。太平天國時,木業蕭條,太陽宮香火不斷,後遭火災,焚燬殆盡,雖經重修,但規模遠遜於前。1944年復遭火災,現存殿房3間,亭2座,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出版的《南京市雨花臺區文物志》中記載,“太陽宮,在上新河鎮棉花堤江灘路。明代以來,上新河一直是南京地區主要的木材集散地。因木排常遭火災,湖南、湖北的木材商為祈求火神免災賜福,而集資興建了太陽宮。太陽宮坐東朝西,面向大江。原有宮門、廂房已不復存在。現僅存宮殿5間、八角亭兩座。八角亭由8根木柱支撐。飛簷斗拱,亭頂繪八卦圖,宮殿迎面牆壁上有一直徑2米的圓形窗,鑲嵌五彩玻璃,意喻太陽。殿為木質結構,殿前有木門9扇,每扇寬1。10米。殿沿四周由22根木柱支撐。殿頂為方形水泥瓦,四面披水。大殿深8米,寬20米。原太陽宮佔地6萬平方米,清末重建後規模縮小一半,現存太陽宮佔地僅有5000平方米。太陽宮於1983年2月7日被雨花臺區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太陽宮,歷史上曾經香火鼎盛。

據說,太陽宮最初建於明末清初時期。當時的上新河鎮是木材集散地,由於木材來自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地,因此木材商們自立幫系,各自佔據江面,停靠木排。因木排常遭火災,為了祈求火神賜福,湖南湖北兩幫經過協商,選址購地,共建太陽宮。在宮中敬立火神,即建一個太陽形狀的窗戶為神,沒有菩薩,當太陽出現,陽光透過窗戶,照到香爐之上。

當年的太陽宮,宮前有一條約60米的小路通向江邊,有兩座木質涼亭,分立在路的兩側。穿過小路,過涼亭,登臺階,便是坐東面西的宮殿……

歷史變遷,太陽宮也幾經興衰。原先的太陽宮佔地近百畝,曾經是湖南湖北兩幫相聚玩耍的場所,據說後來江西幫也不甘示弱,在上新河又建一寺廟,曰“大王廟”。清代末年,戰火不斷,清代同治3年(1864年),兩江總督曾國藩率部困太平軍於江心洲,上新河木業蕭條,太陽宮香火因而中斷,後來遭遇火災,僅留遺址。戰後,上新河木業復甦,湖南湖北兩幫又重建起了太陽宮,只是佔地面積已經僅有過去的一半。

1944年秋,太陽宮遭遇火災,抗戰勝利後,兩幫木材商們又重建太陽宮,佔地面積僅有5000餘平方米。1958年,太陽宮砌起高爐,變為鍊鋼“基地”,之後太陽宮的地界不斷被企事業單位佔用,其中大殿被3503廠佔用,並在周圍擴建,作為加工服裝的車間。

寺觀廟堂: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上世紀八十年代,太陽宮遺址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建造濱江公園時對太陽宮進行了重新修繕設計,太陽宮佔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460平方米,廣場面積1570平方米,水面面積1680平方米,整個建築依山傍水,綠樹環抱,風景宜人。

寺觀廟堂: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中國各地都有祭祀火神的風俗,但因地區差異,歷史文化的不同,對火神有著不同的認識和解釋。太陽在古代神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被稱之為“火神”,代表著一種自然的崇拜。曾經有這樣的民間傳說,說是天帝創造宇宙時,將宇宙分為七層。火神為了獨佔七層宇宙,便燃起大火,炙烤著宇宙。天帝非常氣憤,就變成一頭巨大的青牛,用牛角抵火神,火神抵擋不住天帝的進攻,乞求天帝在天上給自己留下一塊棲身之地,從此,火神住到了天上,以後就變成了太陽……

寺觀廟堂:太陽宮

與太陽宮類似的建築,據說在北京地區也有一座。

據《北京市朝陽區地名志》中記載,“太陽宮,地處日壇正北6。8公里,東與十字口村毗連,西連土角樓,南靠西壩河村,北鄰芍藥居。村內曾有一座古廟,供奉大明神(太陽神),廟名太陽宮,今已無存。”

據1947年北平對全市寺廟的調查結果記錄,太陽宮,“坐落東郊四區太陽宮九號,建於清嘉慶10年,屬合村公建。本廟面積南北十弓,東西十八弓,房為殿三間,瓦房三間,土房五間,山門一座,磚影壁一座。……,廟內法物有大小泥塑佛像四位,鐵磬一個,鐵鐘一個,綠琉璃瓦香爐一個,蠟扦一對,鐵花瓶一對,白石獅子一對,另廟內有榆樹兩棵,柳樹兩棵”。

如今,北京的太陽宮也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一個地名。

寺觀廟堂:太陽宮

明代時期的傢俱,繼承了宋元時期的優秀成果,造型完美、格調典雅、裝飾得體、技術精良,創造了歷史的輝煌。而之所以如此,與當時木材的商貿往來頻繁分不開。上新河地區木材集散地,自明代開始興起,永樂期間鄭和出使西洋,也是在上新河的上關江灘進行造船囤木;到清代時期已經生意興隆,買賣人川流不息,從四川、湖南等地進貢的皇家貢木,在上新河改排屯木,被稱之為“皇木場”,來自大江南北的木材,無不集結於此;清代末期南京開埠之後,長江通行輪船,陸運鐵路逐步修成,木材運輸更加便捷,上新河的木材市場開始衰落,但直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上新河地區也算是一個木材集散重鎮。

寺觀廟堂:太陽宮

宋代時,由於江灘的面積不斷擴大,江水西移,上新河地區灘地連成一片,隔夾江與梅子洲(江心洲)相望,明代初期這裡有三條水路通道,分別為上新河、中新河和下新河。清代《上江兩縣誌》記載,“上新河明洪武年間開,俗稱上河。”自明代以來,上新河是木業著名的集散之地。主要原因是其位於夾江的南岸,對面的江心洲,綿亙十多里,勢若長堤,且江灘廣闊,江面窄,風浪小,是停泊木排的理想水面,便於木排的停靠和分散,可隨時轉運進城,上新河集散的木材,除了供應興建宮殿以及鄭和寶船之外,銷路遠達蘇浙皖魯四省的村鎮。清代道光年間,是上新河木材業極盛時期,每年進出木材以千萬計。當時的上新河區域,上游的江西、湖北、湖南等三省的木材由長江順流東下,在現在的棉花堤到北河口一帶停靠,巨大的木排連著木排,綿延十幾裡,蓋住了半個夾江。鼎盛時期,夾江北岸江心洲的岸邊也停靠了很多木排,江中行船水道被兩岸木排擠得只有不足百米餘寬。

從上游來的木排也不是隨意停靠的,而是嚴格地劃分地區界線分別停靠。水面界線也像地界一樣,介面大小關係到經營規模和利益。據說當年的水界是這樣劃分的,由西向東(從上游往下游)的江界依次為,從棉花堤西閘口到鄧才保家江段,屬於江西南昌地區木材商,從鄧才保家向東到寶泰和木號江段(原棉花堤小學西),屬於江西贛州地區木材商,由此向東至太陽宮江段,屬於江西南昌地區木材商,而太陽宮以東(包括太陽宮)到徽州灘江段(原上新河木材儲運站),屬於湖南湖北兩省木材商的停排範圍,由木材儲運站向東直到北河口江段(新河口輪船碼頭一帶),屬於江西靖安地區木材商的停排範圍。

上游三省的木業經營商雲集於南京,逐步形成了同鄉集中的利益共同體。在這一區域內當時共有六個“幫會”組織,其中江西省人佔有三席。分別是贛江上游地區(贛州、龍南、信豐三縣)的“贛幫”、中游南昌地區的“洪都幫”、下游靖安地區的“臨靖幫”;湖南湖北兩省地區組織的“湖北幫”以及“揚州幫”和“淮安幫”,其中前四個幫會是有地盤、有物質、有實力的幫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密柵高旗水一灣,行人遙認是龍關。賴他舟筏常時集,點綴才成小市闤”,當年的上新河為貨物集散地,竹、木、油、麻在這一帶集散,商賈萃集,形成了熱鬧的市場,歌臺舞榭,酒綠燈紅,人稱“小蘇州”,明清時期,端陽競舟多在此舉行,其時彩旗簫鼓,龍舟畫舫,盛極一時。

寺觀廟堂:太陽宮

寺觀廟堂:太陽宮

上新河是從秦淮河通往長江的河道之一,不過在近代史中更讓人銘記的還是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上新河地區遇難同胞叢葬地位於上新河棉花堤,根據叢葬地紀念碑碑文中的記載,劫難之後,湖南木商盛世徵、昌開運兩位先生曾由私人捐款收埋一批遺屍,1938年1月至5月又經南京紅十字會在此地收埋死難者遺屍,其中1938年2月8日,葬於太陽宮有四百五十七具。

寺觀廟堂:太陽宮

太陽宮,已經成為上新河地區一道遠去的背影,這些留存的歷史遺蹟,仍在述說著過去的故事……

寺觀廟堂:太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