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的霸陵為何選址在白鹿原?

西漢共有11座帝陵,其中9座陵墓的選址都在西安西北的咸陽原上,只有漢文帝的霸陵和漢宣帝的杜陵除外,霸陵位於西安東部的白鹿原上,杜陵則位於西安南部的少陵原上。

漢文帝的霸陵為何選址在白鹿原?

很多人對於白鹿原的瞭解,都是來源於陳忠實先生的那部皇皇鉅著《白鹿原》。白鹿原東起簣山,西到長安,南依秦嶺,北臨灞河,居高臨下,是古城長安的東南屏障,自古以來就是個風水寶地,風景壯麗。在白鹿原上有三座皇家漢陵,分別是漢文帝的霸陵、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的南陵、漢文帝的妻子也是漢景帝的母親竇皇后之陵。2021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公佈了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確定了漢文帝霸陵的準確位置為江村大墓,而非史料記載的“鳳凰嘴”下。江村大墓地處白鹿原的西端,東部約800米處為竇皇后陵,西南約2000米處為薄太后南陵,北部約2100米處為原國保單位霸陵所在“鳳凰嘴”地點。

漢文帝的霸陵為何選址在白鹿原?

帝陵的選址,往往會受到傳統葬俗、風水思想、政治形勢以及皇帝個人好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具體到每座帝陵的選址,又與陵主的自身情況息息相關。漢文帝是西漢的第三位皇帝,為漢高祖庶子,公元前180年即位。當時,高祖、惠帝已入葬咸陽原,形成了祖陵區。那麼漢文帝為什麼不像他的父親和哥哥一樣入葬長安西北咸陽原的祖陵區,而要選擇長安東南的白鹿原呢?

漢文帝的霸陵為何選址在白鹿原?

漢文帝劉恆

01 解決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

史書記載,文帝之母薄氏原為秦末復立的魏王豹妾妃,魏王豹死後,劉邦見薄氏長得漂亮,就將其納入後宮。文帝即位後,薄氏被尊為皇太后。當時,劉邦已入葬長陵,按常理薄氏應該入葬長陵,陪伴高祖左右。然而,呂后此前已作為正妻與高祖合葬,長陵不可能出現2座皇后陵墓。薄氏欲葬長陵,只能以嬪妃的身份入葬。這樣一來,其墓葬規制將大大降低。

漢文帝是個著名的孝子,母子二人在邊陲之地——代國相依為命期間,薄氏曾經生過一場重病,劉恆以王者之尊,親力親為服侍母親達三年之久。三年期間,他每天都要去看望母親,御醫送來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嘗過,確認無誤後,才會放心給母親服下,足見劉恆對母親的摯愛與至孝。他的這個孝行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孝——親嘗湯藥。這樣一個大孝子,絕對會以最高的禮儀修建母親的陵墓,以盡最後的孝道。如果文帝的霸陵選址離開了咸陽原祖陵區,其母薄氏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在霸陵附近以皇太后之禮營建高規格的陵墓。如此,薄太后喪葬禮儀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漢文帝的霸陵為何選址在白鹿原?

親嘗湯藥

02 滿足扼守交通要道、防禦東方諸侯的政治需要

漢文帝以別葬他處的辦法解決了薄太后的喪葬禮儀問題,但霸陵選址在白鹿原卻是由當時的政治形勢決定的。

漢初,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經常南下騷擾漢朝。漢高祖劉邦曾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山西平城的白登山,長達7天7夜,後來劉邦的謀士陳平用計賄賂匈奴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脫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之後,漢朝雖以“和親”的辦法避免了大規模的衝突,但匈奴仍不時南侵搶掠。這些問題,漢帝國在短時間內沒有能力徹底解決,只好採取防範的措施來化解。漢高祖將陵墓建在與京城長安僅一水之隔的咸陽原上,就是基於這種考慮,帝陵附設的陵邑可以形成一種有效的防範手段。

漢文帝即位時,其父兄已經以陵墓的形式在京城北側建起了一個緩衝地帶,但長安以東除了關中東部的函谷關、東南部的武關之外,卻再無屏障。一旦函谷關、武關失守,分居渭水兩岸的咸陽、長安將無險可守。當時長安以東的防禦嚴重不足,除了北方的匈奴外,來自東方同姓諸侯王的威脅也不斷加劇。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悍然發兵威脅長安,文帝六年淮南王劉長謀反,雖未造成騷亂,但卻表明了來自東方同姓諸侯王的威脅日益嚴峻。要屏衛京師,就必須控制長安東部的交通要道。文帝可選的措施之一,就是仿效乃父,在關鍵位置修建陵墓,並設定陵邑,遷徙民眾,形成京城屏障。如此,霸陵的選擇就只能在長安以東,其位置則必須是東西交通要道的咽喉部位。

漢文帝的霸陵為何選址在白鹿原?

白鹿原居高臨下,又有灞、滻兩河護衛,可統攝東去和東南去的兩條大道。如果在此營建陵墓,設定陵邑,遷居大量民眾,扼守東西交通要道,勢必可以在長安以東形成一道堅固的屏障。漢文帝正是基於以上考慮,將自己的陵墓建在了白鹿原上。後又將其母薄太后的南陵也建在其西南約兩千米處,同樣設定了陵邑。

03 漢文帝個人情感因素的影響

文帝個人情感因素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文帝不願意葬在父親身邊。漢高祖劉邦生前十分喜愛戚夫人及其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對其他的兒子包括呂后生的嫡子劉盈,統統視為“不肖子”。劉恆從小就被父親冷落,偏居代國,處境淒冷。假設文帝入葬咸陽原的祖陵區,根據其嫡兄惠帝安陵緊鄰高祖的長陵西側的情況來看,他的陵墓應當選在緊鄰長陵東側的位置。從情感上,文帝可能更願意避開這樣的情況,遠離父親的陵墓或許能使其稍稍心安一些。

其二,文帝對代國有著深深的眷念之情。代國位於長安東北,是文帝早年的封地。文帝幼年離京,與母親在代國相依為命生活了15年。代國雖北鄰匈奴,多有邊患,卻給劉恆母子提供了一個避風港,在漢高祖死後也躲過了呂后的迫害。漢文帝即位之後,提倡節儉,其本人也很少出巡,但卻四次巡幸代國,有一次居然留居兩、三個月之久。文帝還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劉武和劉參封為代王和太原王,王其故地。限於當時的條件,文帝死後不可能遠葬代國,因而只能寄望於能夠遠眺曾經的封地,讓自己的魂魄方便迴歸故土,所以選擇了近在長安東郊、地勢高亢、且能望見去往代國之路的白鹿原頭作為自己百年之後的歸宿。

漢文帝的霸陵為何選址在白鹿原?

其三,文帝提倡薄葬,所以霸陵“因其山,不起墳”。如與高祖的長陵同葬一處,將與長陵的奢華形成較大的反差,難免有褒己非祖之嫌,也是一種大不敬的行為。

最後,為了便於陵墓的防水,可能需要藉助白鹿原頭“高敞”的自然地勢,這大概也是文帝的霸陵在放棄咸陽原後選擇白鹿原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