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遺德澤人,你可知道知府尊姓大名

五百年前遺德澤人,你可知道知府尊姓大名

古代採珠圖

紀念那些像珍珠一樣高潔的先賢

——題記

古代從雷廉到交趾(在今越南境),都是南珠產地。在雷、廉任職的官員都與珍珠有著這樣那樣的“瓜葛”。南珠像一面鏡子,照出官員是濁是清,是邪是直。

明代還有一位知府像李遜一樣,因為珍珠,跟太監進行了尖銳的鬥爭。

他叫

沈綸

,浙江仁和人,明朝正德年間到廉州任職。

有明一代,太監最為勢兇,“大名鼎鼎”的惡太監劉瑾就得勢在正德時代,可以想象,那些派往地方監督珍珠採收和交易的太監氣焰有多囂張。

正如萬曆年間廉州知府林兆珂詩中所說,“內史自稱皇爪牙”,太監以皇帝爪牙自居,凌駕於地方官之上,隨意增稅加賦,抽調錢糧,分派伕役,利用特權斂財。

一些地痞流氓向他們行賄,就能獲得太監授予“指揮千戶”職務,胡作非為,百姓苦不堪言。(“自從命內官監守珠池,雷廉始大困”,“兩郡之民惴惴然眠針枕刃”《雷州府志》)。

不僅百姓受苦,地方官也受罪。朝廷原本有規定,“市舶、珠池太監各專職任,不許干預地方事務”,但這些派駐各地的太監,手握重權,天高皇帝遠,這規定成為一紙空文。他們越俎代庖攬辦官府事務,與地方官的摩擦衝突不斷。

成化年間,總鎮太監甚至要求授予“兵權”,在高、肇、瓊、廉四府剿寇,皇帝居然“許之”;嘉靖年間,珠池內官自行處理“盜珠案”,將當事人活活打死;正德十四年,雷州珠池太監趙蘭因打死富民之子陳應魁,還鬧出民變來。

五百年前遺德澤人,你可知道知府尊姓大名

太監圖

沈綸任知府時,廉州的採珠太監

姓韋名輔

,與李鳳、李敬都是上了書的“壞水欽差”。當時一些珠民迫於生計,冒險到珠池盜採珍珠,被韋輔手下抓住,自行處置,向他們勒索錢物,交不出的就毒打坐牢。

沈綸據理與他們交涉,強硬要求將人交出。韋輔手下恃勢不服,沈綸“打狗不看主人”,喝令府兵將他們統統綁起,帶回府衙打板子後關進牢房。

糯米治木蝨,一物降一物。沈綸把韋輔手下一頓修理,也許是對方實在理虧,竟不敢有何反噬。

沈綸任廉州知府三年,當地流傳著他離任時發生的一件奇事:

當時廉州府的官紳及百姓夾道相送,到了驛亭處,突然天昏地暗,狂風驟作,大雨如注。

沈綸心想,自己上任之日,官紳到此接他時風和日麗,自己並未做過半點虧心事,為何離任之日,蒼天這樣怒我?

他責問夫人及僮僕是否收受了別人的錢物。

夫人從懷裡拿出一顆珍珠,跪在沈綸面前說:“前幾天老爺不在,有幾個珠民送來上等珍珠,一定要我代老爺收下他們的心意。我不收他們就不肯離府,我只好收下了這顆珍珠,怕你責罵,不敢向你稟報。”

沈綸接過珍珠,嘆了一口氣:“知夫莫若婦,偏偏是你壞了我的清名。”他奮臂將珍珠扔到荒草叢中。

霎時間,雨止風收,天氣轉晴。據說合浦的

“還珠嶺”

名字就因此而來。

這故事有著太濃的神話色彩,應該是廉州百姓出於對沈知府的愛戴,演繹而來。

沈綸在廉州任職時,做了很多造福一方的好事,疏浚江口,興辦學堂。很少人知道,現在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單位的

“惠愛橋”

,最早就是沈知府主持所建。

五百年前遺德澤人,你可知道知府尊姓大名

合浦惠愛橋

那裡原是廉州府城西的渡口,民眾靠船隻往來,十分不便。沈綸上任後,撥出銀兩修了一座木橋。西門外是秋天斬決犯人的地方,修了“西門橋”後,行人出入,商旅往來,人們多所忌諱的“煞氣”也煙消雲散。沈綸離開去,廉州紳民建了一個“愛民亭”,表達對沈知府的去後之思。

修橋鋪路,從來都是積聚功德的善事,一些人卻不明白這“人作天看”的道理,做出挖溝斷路的缺德事。人們把“棄珠”的傳說附會到沈綸身上,可見修橋一事,在民眾心目中是多麼大的一種功德。史載沈綸修的書院池塘,也長出靈芝,過去曾建有一個“瑞芝亭”。

具有諷刺味的是,時光倥傯,數百年後,已沒有多少人知道沈綸的遺德,甚至因為不通句讀,很多文章、書籍根據史料中的“沈綸仁和人”,把“沈綸”錯成“沈綸仁”,惜乎。

(喜歡則個,感謝轉發或點選“在看”並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