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是朱元璋的故鄉,為何在明朝卻走向衰敗?這要怪朱元璋

在安徽的“鳳陽花鼓”中有一段家喻戶曉的唱詞,“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當年朱元璋就是從這裡投奔紅巾軍,走上開創大明王朝之路的。可是,朱元璋稱帝后,對鳳陽非常關照,可是鳳陽為何卻走向衰敗?

鳳陽是朱元璋的故鄉,為何在明朝卻走向衰敗?這要怪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舉措

其實,朱元璋本人具有濃厚的故鄉情懷。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就下旨在鳳陽營建中都,儘管許多大臣都表示質疑,但朱元璋根本不管那麼多,直接下旨在鳳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後來,朱元璋雖然沒有遷都,但仍然在鳳陽設定中都留守司。與此同時,朱元璋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建設自己的故鄉。

第一,移民。當時鳳陽地區人口稀少,只有十三萬人。於是朱元璋從江南、山西一帶向鳳陽移民,移民的總數在四十八萬以上。第二,免稅。鳳陽畢竟是朱元璋的老家,所以他對鄉親們還是非常關照的,免除當地百姓的賦稅。第三,興修水利。為此,朱元璋甚至派出兩位侯爵前往鳳陽,負責監修水利工程。

鳳陽是朱元璋的故鄉,為何在明朝卻走向衰敗?這要怪朱元璋

二、鳳陽府由盛轉衰

由於朱元璋的大力建設,所以在明朝初年,鳳陽出現了非常繁盛的局面!許多土地被開墾了出來,田地面積達到四十萬頃,歲糧也超過二十萬石,位居“上府”之列。比如鳳陽的臨淮關,當地“居民稠密,商賈輳集”,發展成為一個非常繁榮的城鎮。應該說假如沒有朱元璋的扶持,鳳陽很難在短時間興盛起來!

可是朱元璋沒有想到,在短短几十年後,鳳陽府就由盛轉衰,反而變得更加貧困、落後。1452年,也就是景泰三年,鳳陽發生洪災,上萬人逃離家鄉,甚至到山東的濟寧、臨清等地乞討。之後的這段時間裡,鳳陽當地的人口不斷流失。到了萬曆六年,居然只剩下13894口人。正是這些逃荒的人將“鳳陽花鼓”帶到了大江南北。

三、朱元璋與鳳陽的衰敗

鳳陽的興盛是因朱元璋,其衰敗也與朱元璋有關!朱元璋沒有考慮鳳陽當地的生態情況,將大量居民遷入此地,給當地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移民們為了生存,只好毀林開荒、圍湖墾田,雖然在短時間內帶來了興盛,但卻埋下了衰敗的禍根。與此同時,朱元璋為了保護洪澤湖附近的明祖陵,經常掘開高家堰放水。

這樣做的結果更加嚴重,導致淮河的河道變得更加混亂,對附近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更加嚴重的影響。到了明朝中後期,鳳陽府到處都是荒山,淮河還經常氾濫,搞得當地民不聊生,只能逃離家鄉。明朝末年,鳳陽府“十餘年來無歲不災,無災不重”。1635年,在鳳陽當地百姓的接應下,農民軍還一度攻佔鳳陽,破壞了明朝的皇陵。

參考資料:

1。《明實錄》;2。《鳳陽新書》;3。《朱元璋與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