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帝國,這個主宰歐洲的“影子帝國”,是如何驟然崩潰的?

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名氣最大、領地最廣、統治最悠久的王室家族。這個家族自中世紀崛起,到16世紀時,已經成為歐洲中部秩序的主導者。13~20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先後統治過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奧地利帝國與奧匈帝國。這一系列由哈布斯堡家族主導的王朝,被後人統稱為“哈布斯堡帝國”,並在歐洲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哈布斯堡帝國,這個主宰歐洲的“影子帝國”,是如何驟然崩潰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哈布斯堡家族,是靠戰爭發展壯大的。15~17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中歐。面對土耳其人的入侵,哈布斯堡王朝多次組織基督教世界的聯軍,將土耳其大軍遏制在維也納城下,名聲大震。三十年戰爭時,面對新教聯盟的夾擊,哈布斯堡王朝左右逢源、屢施妙計,從而儲存了領土和既得利益。此後的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等重大戰爭中,哈布斯堡王朝同樣依靠策略與博弈,而頑強地存續了下來。

自1867年奧地利、匈牙利聯合建立二元制政體後,由奧地利帝國衍生出來的“奧匈帝國”,便成為哈布斯堡王朝進行統治的大本營。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匈帝國是歐洲五大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位列歐洲第二;其人口數量位列歐洲第三;其工業產量位列世界第四;其軍隊規模,亦排名歐洲前五。彼時的奧匈帝國,紙面資料上的綜合國力相當雄厚。而作為帝國統治集團的哈布斯堡政權,也存續到了20世紀初,成為世界歷史上罕見的“長壽”王朝之一。

哈布斯堡帝國,這個主宰歐洲的“影子帝國”,是如何驟然崩潰的?

然而,這樣一個身經百戰的王室政權,卻在短短四年的時間裡,就走向了分崩離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期間,奧匈帝國軍隊儘管擁兵百萬、武器精良,卻在戰場上乏善可陳。1916年,在俄國“布魯西洛夫攻勢”下,奧匈帝國100萬人傷亡,4萬人被俘,整條防線幾乎崩潰。1918年,在經歷了四年的戰爭消耗後,奧匈帝國最終土崩瓦解。伴隨著帝國的瓦解,歷史悠久的哈布斯堡王朝,也退出了政治舞臺。

筆者認為,哈布斯堡帝國滅亡的原因,在於其制度逐漸落後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制度,從本質上講,仍是中世紀時代的封建貴族制度。奧匈帝國雖然資本主義頗為發達,但其封建殘餘同樣濃厚:在中央,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為政、相互牽制;在地方,各色名目的王國、公國盤踞一方。總體來說,到20世紀時,奧匈帝國的制度已經相當落伍,且存在很大的分裂因素。於是,在一戰時期,奧匈帝國在下面三個問題的影響下,走向了瓦解。

哈布斯堡帝國,這個主宰歐洲的“影子帝國”,是如何驟然崩潰的?

第一個問題,民眾對國家認同感降低,制度瓦解

有人說:“所謂的奧匈帝國,不過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對近代民族主義的一種無奈讓步。”這種形容一點也不錯。奧匈帝國這個國家,境內民族林立,且缺少數量佔優勢的主體民族,國家的體制也仍然沿用中世紀模式。19世紀時,帝國境內的許多被統治民族,就已經展開了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為了緩和內部矛盾,哈布斯堡王朝只能不斷採取妥協措施,透過給予各民族自治權,來勉強維繫國家的團結。

然而,到一戰時期,妥協與讓步政策也不靈了。首先,曠日持久的戰爭,在消耗了奧匈帝國國力的同時,也讓其境內各族民眾陷入了貧困。各族民眾缺衣少食,自然會揭竿而起,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其次,英美國家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更大程度地鼓舞了各民族的獨立運動。因此,在一戰末期的1918年9~10月,奧匈帝國境內的波蘭族、捷克族、羅馬尼亞族聚集區,相繼宣佈脫離帝國管轄。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奧匈帝國也就趨於瓦解。

哈布斯堡帝國,這個主宰歐洲的“影子帝國”,是如何驟然崩潰的?

第二個問題,軍隊內部離心傾向嚴重,戰鬥力下滑

奧匈帝國民族林立,意味著其軍隊構成也相當複雜。整體來看,奧匈帝國的軍隊,除了有來自日耳曼族和馬扎爾族(匈牙利人)的官兵外,還有來自捷克族、波蘭族、克羅埃西亞族、烏克蘭族、羅馬尼亞族等少數民族的戰士。各個民族計程車兵,彼此語言不通,意味著整支軍隊指揮起來相當有難度。同時,由於民族獨立思想的蔓延,奧匈軍隊中的少數民族(尤其是波蘭人和捷克人)士兵,往往和中央對著幹,動不動就反水、譁變,令中央政權大傷腦筋。

一戰時期,奧匈帝國這支“老舊的多民族聯合體武裝”,顯然難以應付激烈的工業化戰爭。隨著戰鬥的消耗,軍隊中作為支柱的日耳曼族官兵大多陣亡,帝國不得不徵召了更多的少數民族士兵。然而,少數民族士兵普遍士氣低下、無心作戰、甚至投靠敵方:由捷克族士兵組成的部隊,在被俄國俘虜後,反而組成了“捷克軍團”,調轉槍口攻打奧匈帝國。這樣一來,越到戰爭後期,奧匈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就越弱,奧匈帝國崩潰的程序也隨之加快。

哈布斯堡帝國,這個主宰歐洲的“影子帝國”,是如何驟然崩潰的?

第三個問題,政權組織能力渙散,國家崩潰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曾提到:“一戰時期,沙皇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其實,和俄國相比,奧匈帝國的統治力量同樣相當脆弱。奧匈帝國實施二元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各自為政,奧地利難以插手匈牙利地區的事務;匈牙利也難以介入奧地利地區的問題。同時,在帝國的邊疆地區,各個王國、公國政權,實際上都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力。和平時期,奧匈帝國的這種體制,勉強能正常運轉,國家也方能暫時維持統一。

但是,到了一戰時期,由於民族解放思潮的傳播,奧匈帝國的內政就出了嚴重問題。由各少數民族組成的王國、公國以及地方基層政權,有很多都在千方百計地謀求獨立。而奧匈帝國老舊的行政體系,也難以在戰爭時代將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戰爭的巨大消耗,也讓疲軟的奧匈帝國政府顧此失彼。這樣一來,到了一戰末期,奧匈帝國的組織能力已經完全渙散,各地獨立勢力抬頭。奧匈帝國的崩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哈布斯堡帝國,這個主宰歐洲的“影子帝國”,是如何驟然崩潰的?

總體來說,制度之於國家,如同地基之於房子。如果地基老化了,那麼房子建得再漂亮、再宏偉,也難免坍塌。同樣的道理,如果制度落後了,那麼國家領土再龐大、軍隊數量再多,也無法避免分崩離析的命運。

參考資料:《帝國的末日:奧匈帝國(公元1848-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