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三國的歷史演進

天下三分鼎足而立這一特殊局面的形成可以說是是東漢地方割據勢力進一步發展形成的產物,其實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在東漢初期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光武帝劉秀在建立政權時就依靠了諸多地方大族與割據勢力。例如他在早期所說過的“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陰麗華固然因貌美而使劉秀傾慕,但還有一點便為陰麗華為南陽新野的陰氏家族人,陰氏家族雖然沒有政治勢力但是富甲一方,有七百多頃土地和規模可與諸侯王相比的車馬與奴僕。在東漢初年劉秀對世家大族的政策也主要是拉攏,例如封功臣為列侯,退功臣進文吏;同時東漢一朝皇后貴妃多為世家大族出身。

東漢初期統治者雖然有削弱地方勢力的措施但是成果有限,而後自漢和帝開始東漢國運轉衰,宦官外戚及士人階級不斷爭權,孤兒寡母政治開啟。在東漢後期的七八十年裡,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盪不安,小規模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其巔峰便為黃巾軍起義,而其最終被地方大族勢力所滅,地方大族也就成了半割據勢力。而後期袁紹與何進合謀誅殺宦官結束了東漢的宦官專權。後董卓入京,廢少帝立獻帝,獨攬大權。因打擊異己,縱兵殺掠百姓而引發天下不滿。各軍閥豪強以討伐董卓為名紛紛起兵結成聯盟,以世家大族代表袁紹為盟主。後董卓被殺,聯盟破裂,各自割據,互相混戰。主要勢力有冀州袁紹、荊州劉表、幽州公孫瓚、青州田楷、江東孫堅孫策、徐州陶謙、會稽王朗、益州劉焉、遼東公孫度、涼州韓遂、馬騰等等

早期袁紹是各豪強中勢力發展較快,但在這個時候,曹操勢力也逐漸壯大起來,收編了青州、徐州黃巾軍;迎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進行屯田等等。兩人都有這大志向又同在北方發展勢力,難免發生衝突,這一衝突最終演變為一場大戰——官渡之戰。官渡之戰上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後來袁紹憂憤而死,曹操進攻殺袁紹餘部,遠征烏桓,基本統一了北方。

但在他向南方發展時受到了阻力,赤壁之戰後曹操深感無力南下,自此天下三分的初步格局形成。赤壁之戰後劉備勢力迅速發展,在南方取得荊州大部和益州地區,在北方取得漢中,勢力發展到頂峰。孫權則招撫廣、交計程車燮兄弟,襲殺關羽將劉備勢力封鎖在了三峽以內。自此三國鼎立的趨勢更加明朗。

而在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在十月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都洛陽,東漢徹底滅亡。劉備於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者蜀漢,222年夷陵之戰奪回荊州失敗,退回蜀中。在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都建業。自此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在這之後三國間常有徵戰,其中魏國勢力最大。但至明帝時期,政權腐敗,司馬懿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逐漸控制軍政大權。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奪取大權;公元251至257年平定“淮南三叛”;公元290年曹髦攻殺司馬昭不成反被殺,曹奐被立為帝,自此曹氏政權名存實亡。

263年司馬昭以鄧艾,諸葛緒,鍾會率18萬大軍三路攻蜀,最終後主劉禪出降,蜀亡。265年司馬炎逼魏元帝“禪讓”帝位,自立為帝,國號晉,都洛陽,史稱西晉。

東吳自252年孫權病死後政權動盪不定,263年孫皓即位,政治更加腐敗,同時因為蜀滅亡長江上游失去屏障。最終在279年十一月晉以大軍進逼東吳,在公元280年滅吳。

自此,三國鼎立局面徹底落幕,中國重新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