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原因,不要讓民間傳說誤導了你,其實這才是真相

明朝,馬六甲作為一個王國而獨立存在。它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為它擁有一條著名的海道—馬六甲海峽,它是連通東方與西方的海上要塞,戰略位置及其重要。如今的馬六甲仍能夠看到鄭和當年下西洋的痕跡,那裡有鄭和當年寶船的複製品,有懸掛著無數中文招牌的店面,有各種各樣的玉器、字畫和木雕工藝品以及祠堂,這類在中國已經很難覓其蹤影的古老建築。據說這裡居住的華人正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留下來的一些船員,他們在此開枝散葉,一代代的後人都沒有回過家鄉,卻能夠用純正的漢語說自己是中國人。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原因,不要讓民間傳說誤導了你,其實這才是真相

鄭和7次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最輝煌的壯舉,明成祖下令遠航,此舉更是在後世被人所稱頌。不過我們可以考察當時明史中對航海政策的描述,就知道明代海禁甚嚴,那麼明成祖為何要派遣鄭和下西洋?有人考證說,明成祖此舉是為了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靖難”之役後,建文帝的屍體一直沒有被找到,所以有人推測他可能是南下或者流往海外。由於建文帝不但得到中土百姓的愛戴,更得到了中國周邊國家的認可,是指為正統的中國皇帝,因此朱棣登基以後,生怕民間說他是亂臣賊子,所以他勢必要找到建文帝,令後者給予自己以名正言順的皇帝資格,以利朱棣統治中土江山,同時與周邊各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的這種說法還有待商榷。

因為如果單純是為了尋找退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沒有必要吩咐鄭和帶著大量中土特產和財物四處贈與東南亞各國,仔細考量明成祖行為,就可以看出他的動機在於籠絡這些周邊國家。一方面令其瞭解到中國的皇帝已經易主,另一方面是為了促進中國的外交事業,與已經和明朝政府喪失聯絡的海外諸國重新建交。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原因,不要讓民間傳說誤導了你,其實這才是真相

鄭和與明成祖朱棣 影檢視片

不過建交的目的只是其一,明成祖真正想製造的效果是萬國順服的國際形勢。從公元1405年至1433年,鄭和率領著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印度洋、阿拉伯、東非各國,航程10萬餘海里,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阿拉伯半島,最西到非洲東海岸,百艘戰艦以及萬名官兵航行在茫茫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來往穿梭馬六甲海峽,如此龐然大物,足可稱霸沿海各國。這番陣仗不是明成祖真的想要侵略周邊各國,而是威懾式的外交戰略,以彰顯大明國威,令萬國對大明不敢小覷。

如果有意傾向大明者可以年年朝貢,無意者則不敢對大明輕舉妄動。其中以西蘭國為典型,鄭和第三次航行時路過小國,西蘭國王貪婪,想要搶奪鄭和的財物,於是讓王子纏住鄭和,並派兵5萬搶奪船隊,情況十分危急,鄭和卻藝高人膽大,僅僅以2000人的力量攻佔了王宮,活捉了西蘭國王,送回大明,考慮到政治因素,國王並沒有被殺,反而又被送回西蘭,從此這個小國成了明朝的忠實粉絲。本著人不犯我不犯人的外交策略,鄭和七番航行確確實實達到彰顯國威,宣揚中土的效果。與此同時也加強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展,還間接促成了馬六甲以及東南亞長達100年的繁榮。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原因,不要讓民間傳說誤導了你,其實這才是真相

鄭和

這7次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命人繪製的航海圖,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地理價值。雖然其中不乏錯誤之處,但是卻對我們瞭解古代亞非國家地理情況起了重要的作用。明成祖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創舉竟然能夠影響海外數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