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禮為固”到“兵以詐立”,春秋時期戰爭方式的演化

在西周時期確立了古典禮樂文明,西周五禮包括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到了春秋時期,發生了禮崩樂壞,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出現了和周禮不相容的局面。諸侯的權力不斷的擴大,把王田變為私田,分封制向郡縣制轉變,諸侯之間征戰不斷,周天子名存實亡。尤其是在戰爭方面,從“以禮為固”變為“兵以詐立”,從“堂堂之陣”變為“出奇設伏”。

從“以禮為固”到“兵以詐立”,春秋時期戰爭方式的演化

在春秋時期,有場著名的戰爭,晉、楚兩國之間的“邲之戰”。此戰之中晉國大敗,但是在晉國戰敗逃亡的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些令我們苦笑不得的事情“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就是說,晉人在戰敗逃亡的時候,晉國的戰車陷入坑裡出不來,楚國人就教他們把車前的橫木抽出來,然後馬又不往前走,楚國人又教晉人拔掉大旗,扔掉車轅的橫木,這樣晉人才得以逃走。在兩軍交戰之際,竟然教對手如何逃跑,在今天看來楚國的這種做法是完全不可理喻的,但是在當時,這恰恰是貫徹“軍禮”的表現形式。同時在鄢陵之戰中,晉軍明明可以擒獲幫助楚軍的鄭伯,然而他們卻停止追擊,放鄭伯逃生。

從“以禮為固”到“兵以詐立”,春秋時期戰爭方式的演化

在春秋前中期,這種崇尚軍禮的做法,使得那時候的戰爭並不是以殺伐為主要手段,更多是的以威懾或者是外交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直接消滅對方,摧毀對手的戰爭是十分少見的。大名鼎鼎的齊桓公在進行春秋爭霸的時候,除了長勺等少數的戰爭中,基本上都是憑藉威懾來達到自己的戰爭目的。

隨著時代的變化,到了春秋後期,戰爭開始發生了變化,已經開始徹底的拋棄了舊時的禮制觀念。隨著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舊時的軍禮已經不再適合這個時期的戰爭了,尤其是在大規模的作戰中,開始突出“詭詐”的戰法。

從“以禮為固”到“兵以詐立”,春秋時期戰爭方式的演化

在大規模作戰中,已經不經常使用“堂堂之陣”,更多開始“出奇設伏”。深入突襲、迂迴包抄、誘敵設伏等等。過去那種“鳴鼓而戰”遭到了全面的否定。像鄭軍迂迴敗燕師、晉國假道滅虢、齊魯長勺之戰後發制人……等等

到了春秋晚期,各種詭詐的作戰方法更是邁入了成熟的階段。吳、楚、越等幾個春秋後期的大國之間的戰爭把設伏誘敵、突然襲擊、迂迴包抄等戰法玩的是爐火純青。再也見不到宋襄公那種以“仁”為本的戰爭方式了。

從“以禮為固”到“兵以詐立”,春秋時期戰爭方式的演化

“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中的這句話很好的表現出了春秋後期的戰爭形勢。出了孫子,還有伍子胥、范蠡等人都開始主張“詭詐”的戰法,用班固的話來說就是:“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在這個時候,已經很難看到過去中原戰爭中那種“成列而鼓”的做法,更多的是出其不意的詭詐奇變的戰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