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的結局如何?有人說皆喪命於“水”

初唐四傑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又稱他們為“王楊盧駱”。他們四人雖然還未脫離齊梁以來的綺麗,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同時,他們個個文思卓然,都是天縱奇才。然而天妒英才,他們的壽命都不怎麼長。而令大家感到疑惑不解的是,這四位天才之死都和“水”字有關。

在四傑中,古絳州王勃是最天才的,位居四傑之首,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被多數人題寫在畢業紀念冊上,到老都在吟誦;還有我們背過的《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更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的美景。可惜的是,他寫完《滕王閣序》之後,就渡海跑到交趾去探望在那裡為官的父親。返回時,走到今天的北部灣防城海域,乘坐的船隻遇到了風浪,王勃不幸溺水身亡。

初唐四傑的結局如何?有人說皆喪命於“水”

滿腹錦繡文章的王勃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死於高宗儀鳳元年(676年),年僅27歲(古人算虛歲)。有人說,如果天可假年,再給他50年壽命,他可能力壓李白、杜甫一頭,如今也只能長嘆一聲罷了!

陝西華陰人楊炯跟王勃都是生於650年。顯慶六年(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就遭人妒嫉被舉稱為神童,後中進士。楊炯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便是《公卿以下冕服議》,但個人還是偏愛的是它的那首邊塞詩——《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初唐四傑的結局如何?有人說皆喪命於“水”

尤其是最後一句,簡直讓眾多“文人書生”羞愧至極。其他如《戰城南》《紫騮馬》,也是慷慨激昂,頗有風骨。所以,楊炯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意思是他很慚愧,位居盧照鄰前面,同時他又位居王勃之後,很不服氣。楊炯雖然有些不看好同齡人王勃,但他與王勃也算惺惺相惜。王勃死後,是楊炯將其遺文、遺詩收集起來,彙編成卷的。

言歸正傳,至於楊炯的死,同樣也與“水”字有關係。當時楊炯出任盈川令,即今浙江衢州。693年夏,盈川遭遇大旱,莊稼無收,楊炯心急如焚,跪祈三日,任不見一滴雨水後,憤起投身於井中。當夜天降大雨,井水浮楊炯屍體而出。這一年,楊炯只有44歲。當地百姓感其恩澤,建祠塑像,祭奉不衰,遂為城隍,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說起盧照鄰,他可能是初唐四傑中命運最為坎坷之人。盧照鄰生卒年史無詳載,但其出身卻是世家大族,家世顯赫。初入官場,受到器重,但不料因《長安古意》中一句“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得罪了梁王武三思,鋃鐺入獄。後來出獄不久,患上了“風疾”(應該是中風一類的病),不得不辭官接受治療。

初唐四傑的結局如何?有人說皆喪命於“水”

藥王孫思邈曾收他為弟子,悉心為他調治,但可惜無力迴天。後來他不僅雙腳萎縮,連一隻手也殘了。680年,因為實在無法忍受病痛的折磨,揮手告別了這個世界,投潁水自殺,當時盧照鄰大約年僅四十來歲。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也有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城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

最後來說說駱賓王,大約出生在638年,此人也是正兒八經的“神童”,在他7歲時,就寫下《詠鵝》,至今都廣為人知。

初唐四傑的結局如何?有人說皆喪命於“水”

駱賓王善於寫短詩,尤其七言歌行更妙。他的《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長篇,被當時稱為絕唱。當然,最出名的是跟著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造反是寫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

據說,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驚問是誰寫的,有人說是駱賓王所寫,武則天感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

684年,徐敬業造反失敗,史書中記載駱賓王被殺,但與駱賓王同時候的唐代筆記小說集《朝野僉載》裡說是投江而死。據此,也有人說他投江之後潛水跑了,當了靈隱寺的和尚,但可能性不大。

總之,初唐四傑一是淹死、二是投井而死、三是自沉與水、四是投江自盡,說來說去,都繞不開一個”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