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

因為皇帝覺得臣子帶劍上朝不安全啊。

就算上朝可以佩劍時,也是在得到君王特許的前提下,不是什麼人都能佩劍上朝,古代“劍履上殿”是一種相當特別的恩遇,漢朝開始,臣子帶劍已受到嚴格限制,而從唐朝開始,就已嚴禁佩戴刀劍進入皇宮之內。

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

先秦時代,也並不是誰都能佩劍《史記·秦本紀》記載: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

秦國秦簡公時期開始,秦國正式開始允許官吏們可以佩戴刀劍,在此之前,秦國除了作戰的將士之外,絕大多數人素日裡並不被允許佩戴刀劍,就更別說臣子佩劍上朝。

劍,被譽為“百刃之君”,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而先秦時代的不少君王都非常喜歡劍術,但由於當時冶煉技術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劍屬於比較奢侈的物品,尋常人不僅沒有資格佩戴,也是買不起的,列國之中僅有貴族可以佩劍。

《初學記》記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

這裡的“有事”指的是有戰事,其他時候,不允許隨便佩劍。

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

秦漢開始佩劍普及,但不準隨便帶劍入朝相傳秦始皇一生屢屢遇刺,所以在其稱帝之後,收繳了天下所有的私兵,不過按照漢朝的相關記載,當時民間依舊有人佩劍,比如韓信與劉邦。

劉邦持劍斬白蛇的故事眾所周知,而關於韓信有劍的記載,也很有名氣。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韓信受胯下之辱的事,而在這裡敘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韓信從小就喜歡佩戴刀劍。韓信的家世不算低但也不算高,而當時一把劍是非常珍貴的,漢朝有“賣劍買牛,賣刀買犢”的說法,當時一把普通的劍能換一頭牛,一把刀能換一頭小牛。

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

跟隨劉邦的一群人大多都出身草莽,沒啥文化,所以行為都沒什麼規制,叔孫通向劉邦建議,君臣如此不成體統,必須要建立朝會禮儀制度,得到了劉邦的肯定。

而在禮儀制度建立以後,漢朝開始禁止臣子佩劍。

《漢書》記載:諸臣帶劍,至殿階解劍。

換句話說,貴族臣子們雖然平時可以佩劍,但上朝的時候就不準帶劍,在宣室殿前就要把劍拿下來,不能帶到朝堂裡去。

當然,這項規定也是看人的,蕭何功勳卓著,所以得到了劉邦的特許,他能夠穿著鞋帶著劍進入大殿,也因此,在古代“劍履上殿”被視作功臣的最高禮遇之一,其他人,沒得到皇帝的允准,絕對禁止帶著劍出現在朝堂上。

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

為防止刺客,以木劍代替真劍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盛行,而當時朝廷對於佩劍的態度依舊與漢朝類似,民間並沒有禁止佩劍,而臣子們平時可以佩劍,但只能佩戴木劍。

南北朝時期,臣子弒君的時期屢見不鮮,為了防止被刺,當時規定臣子們只能佩戴木劍,而且在上朝的時候需要搜身,私藏刀劍之類,乃是死罪。

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

隋唐開始,禁絕刀劍出現在宮內《隋書·禮儀》記載:劍,案漢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刀劍,東齊著令,謂為象劍,言象於劍,周武帝時,百官燕會,並帶刀升座。

這裡也可以看得出,北朝時期,受到鮮卑傳統尚武的影響,當時的臣子依舊能夠帶刀劍上朝,而且不需要在殿外拿下來。隋朝建立之後沿襲了北周的制度,上朝不用脫鞋也不用解劍,直到開皇十二年,太常丞蔡徵上疏,為防刺客,開始規定臣子上朝,必須脫鞋解劍。

唐朝禁止私自持有兵器,但是弓箭、刀劍、木盾與短矛不在禁止之列。

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

也因此,大詩人李白才會整天帶著一把劍到處遊走。

但是,唐朝嚴格不僅禁止臣子帶著劍出現在朝堂,甚至宮廷之內,都不準外臣帶劍進入。

貞觀二年,時任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入宮,未解劍而至東上閣門,後被監門校尉發覺,尚書右僕射封德彝參奏,按照《唐律疏議》,長孫無忌帶刀劍入宮,流放二年,罰銅二十斤。

長孫無忌地位顯赫,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這般身份都受到了懲處,而且相對來說長孫無忌受的罰已經很輕了,換作是其他人可想而知。

整個唐朝,僅有唐文宗時期解除過臣子帶劍入宮的禁令,不過那是他準備發動甘露之變。

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

宋朝開始普遍禁劍,但與重文輕武沒關係很多人認為宋朝重文輕武,所以普遍禁劍,而事實上,這種想當然的無稽說法並沒依據。

宋朝的確重文輕武,但對於佩劍這個問題,宋朝從一開始也沿襲了隋唐的制度,民間並不禁劍,而宮廷完全杜絕。

宋仁宗時期的進士劉牧在《送張損之赴任定府幕職序》中寫道:雲兩河間夷未通好時,其民過鄰里親舊家,必帶刀劍,霜降農閒,里胥長,會民習古戰陣之法,居常畜健馬乾食,寇至裡糧持劍,帶甲上馬,不悔戰死,以怯為恥。

換句話說,當時民間非但沒有禁劍,而且很多地方的農民還在農閒的時候學習兵法。

而蘇軾在寫給曾鞏的《次韻和王鞏·六首其一》中,也有“少年帶刀劍,但識從軍樂”的句子。

北宋時期大多數時候,雖然崇文,都不曾禁劍,而這種情況到了北宋末年出現了改變,由於當時的起義不斷,為了遏制這種狀況,宋徽宗下令開始禁了民間的刀劍,並且開始禁止百姓習武,《清明上河圖》中,沒有出現佩劍之人,而這也使得後來女真攻破東京的時候,百姓們都沒有什麼兵器能夠用來抵禦。

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

可以說,從秦漢時期,對於佩劍上朝就已產生諸多的約束,整體的約束就是臣子們平時能佩劍,但是上了朝堂之後就要解下來,不能夠帶進朝堂裡去,除非有極其卓越的功勳並且得到了皇帝的允准,作為禮遇的話,極少數臣子能夠帶劍進入朝堂。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隋唐開始,“劍履上朝”之中,臣子有再大的功勳也不能帶劍上朝,哪怕只是進入宮廷的範圍也是禁止的,宋朝之後也基本延續了這樣的制度。

允許佩劍上朝變成不準佩劍,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個:

第一,古代行刺弒君者實在太多,禁止帶劍是為以防不測;第二,兩宋之後風氣逐漸偏文抑武,佩劍的傳統全面沒落,佩劍不再是身份的象徵。所以,真正允許佩劍上朝的時代極少,幾乎可以忽略,尤其是秦朝之後,大多數朝代其實都是禁止臣工佩劍上朝的。

為什麼以前上朝都可以帶劍,到後來為什麼不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