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宋神宗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時,北宋表面上社會穩定、文化繁榮,實際上內部危機重重。歷任君王堅持揚文抑武的國策,致使朝廷文官繁冗,與唐朝相比較,數量多達數倍。軍事上實行募兵養兵制,導致需要用兵時,兵員眾多,軍費支出巨大,而實際上這些兵員戰鬥力十分有限,起不到應有作用,邊境還是一直在遭受著北方契丹的侵擾。此外,朝廷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各項支出甚多,致使國庫虧空。

宋神宗年紀輕輕,一上任就面對“冗官、冗兵、冗費”這個現實,內心焦慮不已,心想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國家機器將難以運轉,於是尋求著改變這一局面。

宋神宗從韓維那裡瞭解到王安石有變革的辦法與能力,於是召來請教,一番溝通了解後認為找對了人。雙方都認為在不動搖國政綱紀的前提下,透過變法可以改變國家積弱的現狀,實現“富國”的目標。

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王安石

宋神宗為了扶王安石上位主持變法,開始為他鋪路,清除障礙,先是任命其為江寧府知府,然後為翰林學士,再然後為參知政事,最後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

公元1070年,王安石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王安石變法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變法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阻礙不斷。從結果上來看,王安石的變法是有效果的,實施幾年的時間,就讓北宋國庫重新充盈起來。但變法最後卻失敗了,王安石最終罷相,離開了這個充滿爭鬥的朝廷。

變法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其一,變法實施過程中掀起了朝廷裡面的“新舊黨爭”,遭受到以司馬光為首的這些保守派勢力的反對與攻擊。這些保守派抓住變法出現的問題,攻擊措施本身,也彈劾王安石,甚至連太皇太后也出面反對。

其二,王安石變法,重在財政與軍事,但他卻忽視了變法穩健推進所需要的前提,那就是吏治。要想把制定的政策措施有效地實施下去,必須要有一個由上下層官員組織構成的監察管理系統。就拿變法中的青苗法來說,本意就是為了使農民度過天災或欠收的難關,同時又可以盤活國家的資源,一舉兩得,利國利民,但由於缺乏監督與管理,底層的官吏最後為了私利,大幅提高利息,且把自願借取變成了強制分配,最終導致貧農破產,一無所有,成為流民。

其三,變法損害了各方面的利益,必然會遭到反對及阻礙。司馬光說王安石的變法,是國與民爭利。其實說對了一半,如果變法有效地執行下去,則爭的不是百姓農民的利,而是地主集團的利益。由於缺乏監管,變法在基層實施時就出現了扭曲,結果導致國家同時爭了地主集團與農民階級的利。因此,最後上至朝中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在極力反對變法了。

在種種複雜的反對浪潮中,當初信心滿滿的宋神宗妥協了,王安石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

從後世看來,王安石對經濟的理解,已經接近於現代經濟學的觀點,他不但理解和掌握用金融信貸刺激經濟發展,而且還試圖在此基礎上設計一整套制度,我們不得不說王安石變法是具有前瞻性的,但是它可能實在過於超前,遠遠超出了當時社會可接受的限度,也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的支撐。

歷史是複雜的,對歷史的評價也是經常變化的,今日我們再次回望,九百多年以來,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價,究竟應該得到一個怎樣的啟示呢?

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王安石雕像

PS:

王安石變法與王莽改制,實際上有些政策超出了當時民眾的認知範疇,不被普遍接受。

西漢王莽改制的相關內容,改革貨幣,改革官制,收鹽鐵酒、山林川澤為國有,改王田製為井田制,重新分配耕地,廢除奴隸制,建立五均賒貸,平衡物價,增加國庫收入等等。

——本文由史慕柏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