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為何說“三世為將,道家所忌”?有哪個武將世家超過三代?

魏文帝曹丕在《車駕臨江還詔三公》中有云: 三世為將,道家所忌;窮兵黷武,古有成戒。 曹丕認為一個家族最好不要連續幾代都做武將,這件事在道家看來是忌諱的,武將在戰場上的殺伐有違天道,會禍及子孫。

曹丕為何說“三世為將,道家所忌”?有哪個武將世家超過三代?

曹丕

一般認為曹丕這個說法來自於秦朝的王翦家族,王翦和兒子王賁都是秦朝名將,父子二人合力滅了六國中的韓、燕、趙、魏、楚五個國家,是秦國統一的頭號功臣,但家族的第三代就遠不如自己的祖父和父輩,王翦的孫子王離統率秦朝三大軍團中最強的長城軍團,在鉅鹿之戰被破釜沉舟的項羽一舉擊敗,王離成了俘虜,王氏家族在軍事上的輝煌就此終結(有人說名將王齕是王翦的叔叔,但沒有實據)。不過他們的後代又建立了輝煌上千年的兩大世家“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但這兩個家族棄武從文,出了很多知名的學者和官員,如王羲之、王維、王安石,卻沒出過什麼名將。

曹丕為何說“三世為將,道家所忌”?有哪個武將世家超過三代?

王翦

武將世家一般不會長久,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第一,武將手握重兵,經過一代代功勞的累積,往往在軍中根深蒂固,尾大不掉,因此受到君王的嫉恨,給家族帶來禍患;第二,上陣打仗風險很大,所謂“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上亡”,一個家族經過幾代的戰爭,族人難免馬革裹屍,最終家族絕嗣,就像楊家將最後只剩一群寡婦(當然這是小說情節);第三,武將在戰爭時才有機會上陣立功,但一個王朝不太可能持續幾十年都是戰爭狀態,和平時期武將家族可能會出一些紈絝子弟,就像清朝時候,八旗子弟都成了提籠架鳥的街溜子。

曹丕為何說“三世為將,道家所忌”?有哪個武將世家超過三代?

楊家女將

古代的武將世家確實很少有幾代都是名將,就像西漢飛將軍李廣,兒子李敢、孫子李陵都是名將,但李陵在對匈奴作戰失利被俘後投降,李家因此被漢武帝滅族。輔佐曹家的夏侯家族,從夏侯惇、夏侯淵開始,第二代還有夏侯霸、夏侯威,夏侯和堪稱名將,但之後便不再有知名將領,當然這和司馬懿篡權後屠殺曹氏和夏侯氏宗親有關。楊家將在小說中有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楊文廣等數代名將,但楊宗保是虛構人物,楊家將其實只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楊文廣時代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每年獻上“歲幣”,楊文廣也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了,之後“天波楊府”也漸漸衰落。

曹丕為何說“三世為將,道家所忌”?有哪個武將世家超過三代?

李廣

那麼古代究竟有沒有傳承超過三代的武將世家呢?有,北宋的折家軍和種家軍,折(she)家軍起源於五代,第一代為名將折從阮,之後的第二代折德扆,傳說折德扆的女兒嫁給了楊業,也就是折(佘)太君,第三代折御勳、折御卿,第四代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第五代折繼宣、折繼閔、折繼祖、折繼世;第六代折克行,第七代折可適、折可求,世世代代為中原政權鎮守府州(陝西府谷縣),防禦西北邊境。到第八代傳人折彥文與金國軍隊戰敗被俘,折家投降金國,這段傳奇才算終結。

曹丕為何說“三世為將,道家所忌”?有哪個武將世家超過三代?

折家軍

種(chong)家軍起源於種世衡,種家本是書香門第,種世衡是大儒种放的侄子,投筆從戎後因軍事才能被主管西北軍事的范仲淹賞識,從此開始鎮守西北。種世衡的八個兒子全部從軍,種詁、種診、種諤、種誼都成為大將。第三代最有名的是种師道、种師中,也就是《水滸》中的“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在金國入侵太原時戰死,种師道則被昏庸的宋欽宗氣死,他的兒子種浩、種溪,孫子種彥崇都是武將,種彥崇更是在“靖康之恥”後對金國作戰為國捐軀,種家五世為將,同樣是一段傳奇。

曹丕為何說“三世為將,道家所忌”?有哪個武將世家超過三代?

种師道

折家和種家之所以能世世代代為將,因為他們統領的折家軍和種家軍地處邊疆,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尤其折家軍,來自於五代十國時候的軍閥。北宋雖然重文輕武,但對於鎮守邊關的軍隊,還是承認他們具有一定藩鎮性質。這兩個家族不參與朝廷政爭,對大宋又是忠心耿耿,北宋和西夏曠日持久的邊境戰爭讓邊軍一直保持戰鬥力,這是這兩個武將世家長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