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下落之謎

在歷代王朝使用的望印中,以秦代“和氏璧”製成的玉最為出名,被奉為天命的象徵,稱之為“傳國玉璽”,然而,它在流傳了1000多年後,卻神秘地失蹤了,自古至今,人們從未放棄探尋它的蹤跡,希望在某一天的某個角落與其通,讓“傳國”重放光彩。

傳國玉璽的由來據載,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偶得一塊寶石,便把它獻給當時在位的楚厲王。不想,玉工肉眼凡胎,卻把它看成尋常的石頭,厲王以欺君之罪砍去卞和的左腳。歷王死後,楚貫王繼位,卞和再次進獻寶石,結果又以同樣的罪名被削去右腳。等楚文王即位時,卞和抱著玉石在荊山腳下痛哭了3天3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回答說:“我並不為失去雙腳傷心, 傷心的是寶石被說成尋常石頭,忠誠被說成欺騙。”於是,文王命人取過寶石,回到王宮後著能工巧匠剖開石頭,果然是一塊寶玉。此玉經過雕琢成玉璧,因為卞和所獻被稱為和氏璧。

傳國玉璽下落之謎

卞和獻玉

多年以後,和氏璧幾經輾轉,最終成為秦王的囊中之物。後來。秦王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秦始皇下令用和氏璧雕刻一方玉璽。不久玉璽刻成,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印上刻有李斯所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水昌”8個篆字。玉璽從此成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示其“氣數已盡”。由此便促使欲登大寶之人對傳玉璽的明搶暗奪,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千年有餘,最後卻銷聲置跡,査無蹤影。人們雖然對其下落進行了無數次的考證和搜尋,至今仍下落不明。

傳國玉璽下落之謎

傳國玉璽

傳國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它不僅輾轉於歷代帝王之手,而且還曾失蹤過好幾次。

傳國玉璽第一次失蹤是在公元前219年。據說,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突然面掀起巨浪,好像要把船打翻,這時,秦始皇把傳國拋到湖中,祀神鎮浪,湖面果然平靜下來,秦始皇的行船得以平安過湖,8年後,當秦始皇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其待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望復歸於秦。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先入成陽而稱王。秦王子嬰投降,井獻上“傳國玉璽”,從此以後,傳國壑歸漢。漢代諸帝代代相傳,均以此璽為皇帝信物(即憑證)。西漢末年,王莽奪權,向元帝王皇后索要此璽,王皇后不想此璽落入亂臣子手中,將怒於地,壞了一角,王莽以金鑲之。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此璽復歸於漢。

東漢未年,“傳國玉璽”再次失蹤。當時朝廷發生宦官之亂,漢少帝出宮避難,返官後發現傳國玉璽不翼而飛。不久,長沙太守孫堅部下從井中打撈出一具宮女的屍體,人們從宮女的戶體身搜出了傳國玉璽。自此,“傳國玉璽”歸孫堅。後孫堅戰死,其子孫策以此作抵押向袁術借兵,此璽歸袁術。袁術敗亡後,傳國玉璽又落到曹操的手中。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朝代頻繁更選,傳國玉璽也屢易其主。隋末大亂,高祖李淵父子乘亂而起,建立唐朝,“傳國玉”落入李淵之手。李淵該“璽”為“寶”,“傳國寶在唐代20位皇帝間代代相傳。

五代時期,“傳國玉璽”第三次神秘失蹤,唐朝末年,政局動盪不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國,“傳國玉璽”再一次他經天下之亂。。公元936年冬,後唐末帝李從珂兵敗自焚。據說,李從珂自焚時便隨身帶著“傳國玉璽”,可是大 火過後,人們卻未從灰燼中找到玉璽,從此傳國玉璽失去蹤影。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它會重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跟我們展示它所經歷的中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