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孝公一死,惠文王便聽大臣之言,殺功臣商鞅並滅族無姓?

為何秦孝公一死,惠文王便聽大臣之言,殺功臣商鞅並滅族無姓?

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史、改革史、軍事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學術氣氛十分活躍,湧現出不少學術學派和能人志士,其中便有一個對中國歷史影響深刻的改革家——商鞅。

商鞅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在魏國不得志的商鞅曾隻身前往秦國,輔佐秦孝公,在給出的帝道、王道、霸道三種方案中,秦孝公選擇了霸道。於是商鞅在秦國內積極實行變法,一步一步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在政治上,他改革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還制定了嚴酷的法律;在經濟上,他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在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

他和秦孝公可以說是知己,秦孝公賞賜他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商鞅。

為何秦孝公一死,惠文王便聽大臣之言,殺功臣商鞅並滅族無姓?

然而,在周顯王三十一年(前338),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登基,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被車裂,全族被殺。那麼為什麼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聽大臣直言把功臣商鞅殺死並滅族無姓?

一朝天子一朝臣,誰讓商鞅在前朝如此受重用,不趁現在除去還等什麼。

在秦孝公薨逝時,商鞅在前朝幾乎和秦孝公同穿一條褲子,兩者互為知己,這一點對於繼位者來說,是嚴重的威脅,必須趁早將其除掉。去除前朝統治者遺留勢力,培養自己的親信歷來是剛登基者的第一步。何況當時秦惠文王登基時才十七八歲,面對這樣一個老臣,如果不在這時候除去,以後就更難了。同時這件事也立下了新君的威信,宣示了這個國家還是嬴氏。

為何秦孝公一死,惠文王便聽大臣之言,殺功臣商鞅並滅族無姓?

此外,這一招實際上是為了鞏固和持續發展變法的成果。

商鞅在國內變法實際上對國家、對人民誰都好,但是這場大型的變法實際上是剜其腐肉、刮其腐骨,對大家都是錐心刺骨的痛。同時還威脅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為他取消了世襲制,以軍功論爵,土地喪失所有權,這就等於把他們的現在和未來子孫的利益都損害了。而這類世家大族又是當朝實際掌握權力的人,國內的矛盾實際上達到了空前的激化,如果不採取一系列措施,可能這場變革會戛然而止,甚至保不齊自己剛登基的王位會不會被這些世家大族以“清君側”的名義給逼迫做些什麼事。

在明白這一點後,為了秦國整體的利益,秦惠文王立即下令處死了商鞅,以此來平息國內的矛盾。

秦惠文王看起來是處死了商鞅,實際上暗地繼續推動霸道之術,繼續普及變法。世家大族看到始作俑者被車裂,出了自己的心頭之火,就算變法仍在繼續,但是自己已經不能夠對當朝君王做什麼了,這樣一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除去商鞅這一招,著實可以看出時年十七八歲的秦惠文王有著高深的計謀和智慧,將一場風雨化解於無形之中。

同時除去他,看起來彷彿他站在世家大族這一邊,支援他們的利益,這樣,新君秦惠文王兩邊都不得罪,也間接鞏固了自己的勢力。

在專制統治的社會背景下,一切的臣下、百姓都是貴族之間互相角力的棋子。不得不說商鞅是一個十分偉大的改革家,但是苦於秦孝公早薨,他的靠山一倒,他的末日也就來了。為了立威、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和變法的成果,秦惠文王一登基便處死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