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商人治國——不動武不流血,兩招讓敵國俯首稱臣

管仲,眾所周知,他是春秋時期的齊國政治家。在他的輔佐之下,實力不濟的齊國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但你可知道?管仲其實是一個商人,商人治國能有多出色?下面就聽歷史象慢慢道來。

春秋時期的商人治國——不動武不流血,兩招讓敵國俯首稱臣

管仲雕塑

管仲被鮑叔牙引薦為相

提到管仲,自然會有人想到

“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一直被世人所羨慕和流傳。兩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相識,因志同道合便一同做起了買賣。也因為鮑叔牙,管仲才有機會走入仕途。公元685年,管仲齊桓公任命為國相。此後,管仲開始逐漸展現出自己的才能。他

對內大興改革,對外尊王攘夷,盡心竭力的輔佐齊桓公。

春秋時期的商人治國——不動武不流血,兩招讓敵國俯首稱臣

“管鮑之交”

為擊敗魯國,管仲想出兩條妙計

在這期間,管仲最令人稱奇之處在於,他透過經商的策略,使得齊國逐漸強大起來。當時,齊國與魯國經過多次交戰後,元氣大傷。

管仲為此想出了一招妙計,便是不用動武,就可以打敗魯國。

計劃一:鹽鐵官營,暗中收稅

管仲先提出了實施

“鹽鐵官營”

的制度。據

《管子·海王》

中記載:管仲反對向

“樹木”、“六畜”

和人口抽稅,而主張

“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

就是鐵和鹽。意思就是,讓官府將山和海的資源壟斷,讓老百姓在買鹽和鐵的過程中,就自動納了稅。

而齊國豐富的鹽、鐵資源更便利了這個經濟制度的實施。

春秋時期的商人治國——不動武不流血,兩招讓敵國俯首稱臣

《管子》史料

鹽作為日常生活必需品,是每個人都需要購買的。而在鐵器時代,人們對鐵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當政府控制了鹽和鐵的來源,只需要將價格上調一點點,老百姓也不會感受到多大壓力,而

齊國卻為此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稅收

春秋時期的商人治國——不動武不流血,兩招讓敵國俯首稱臣

齊國優越的地理位置

此外,除了本國百姓外,其他諸侯國也會在齊國購置鹽,這讓鹽的外貿收入大漲,刺激了齊國的經濟發展,國庫充足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好了,此舉可謂是一舉兩得了。隨著齊國的經濟實力逐步增強,管仲開始了他的第二個計劃。

計劃二:先揚後抑,重擊魯國紡織業

當時魯國的紡織業很是發達,管仲先讓齊桓公帶頭穿起了魯國生產的衣服,沒多久,齊國百姓也開始穿著魯國的衣服。魯國商人見此情景,便開始大力發展紡織業。而管仲並沒有阻止這個現象,依舊倡導人們購買魯國的衣服,然後將齊國生產的絲帛低價收購併囤積起來。

春秋時期的商人治國——不動武不流血,兩招讓敵國俯首稱臣

齊國和魯國的地理位置

隨著魯國紡織業收入越來越高,魯莊公大喜過望,開始下令讓全國百姓都加入到紡織業的浪潮中。

於是,魯國人放棄了種植糧食,開始大量種植桑葉,很多工廠因此倒閉。但此時,管仲立馬下令,讓齊國百姓不再穿魯國的衣服,而是重新穿齊國的衣服,並將之前囤積的絲帛低價賣給了百姓。

此時,最崩潰的自然就是魯國了,不僅紡織業突然斷鏈,魯國國內的其他行業全部崩塌,各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饑荒現象,糧價暴漲,百姓生活一落千丈。魯莊公雖然命人大量種植糧食,但無法解決短期內的缺糧問題,不得已,只能選擇去齊國高價購買糧食。

這樣,齊國將扔在魯國的錢,又重新賺了回去。

春秋時期的商人治國——不動武不流血,兩招讓敵國俯首稱臣

魯莊公劇照

魯國低頭稱臣

而聰明的管仲,正是透過這一辦法,徹底壓垮了魯國的經濟。只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魯國有近一半的百姓逃亡到了齊國生活,魯國的國力逐漸衰敗,魯莊公有心無力,根本無法解決眼前的態勢,最終選擇了歸降於齊國,才在齊國的幫助下,勉強渡過難關。而管仲這一商人,又在春秋這一混亂時代,留下了自己濃重的一筆彩墨。

參考文獻:《管子·海王》、《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