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襲烏巢,曹操與袁紹分別在想什麼

官渡之戰是影響三國時期格局的一場戰爭,而奇襲烏巢則可以說是官渡之戰的節點。不過,奇襲烏巢的顯著成果是事後才顯現出來的。那麼,曹操奇襲烏巢的利害關係是怎樣的呢?

決策的做出

曹操奇襲烏巢前,袁曹兩家已經在官渡相持許久,史書記載:“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但一時都不能取勝。曹操方面是“眾少糧盡,士卒疲乏”,一度甚至有退兵的念頭。甚至曹操旗下的許多官員都跟袁紹暗通書信。袁紹那邊,雖然被燒了千餘輛運糧車,但總起來要比曹操強很多。又過了兩個月,袁紹的糧食又到了,接應這批糧食的是大將淳于瓊,手裡有兵萬餘人。不過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袁紹的謀士許攸來投靠曹操。曹操當時效仿周公吐哺迎接了他,一個人投靠總得帶點兒東西吧,許攸的見面禮是,袁紹運來的糧食都存放在距離本營四十里的烏巢。關鍵是,無論是押運糧食的,還是原有守備糧倉的,都防備鬆懈。所以許攸給出了在曹營的第一計,如果以輕騎兵突然出擊,出其不意將屯糧燒掉,那麼不出三日,袁紹必潰敗。

情報難得,利益巨大,是不是很誘惑人?

許攸家人貪財,留守冀州的審配和許攸不和,他把許攸的家人抓起來殺了,所以許攸離開了袁紹陣營。問題是,這個情況曹操集團的人不一定知道。假如這是詐降之計呢?曹操本來就兵少,輕騎兵貿然而出,進入袁紹設計的圈套,那就是雪上加霜。還有,分兵必然會造成大營兵少,主帥曹操不管在哪兒,都會增加危險。當時曹操集團大部人的態度是什麼呢?史書明確說“左右疑之”。

官渡之戰,袁紹有眾十萬,現在人說曹操當時最多有兩萬兵。袁紹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戰役是他發起的,可以說是有備而來。曹操這方勢弱,更加上當時四方強敵環伺,非常需要出奇計,擺脫眼下這種困境。若能燒燬烏巢糧倉,讓袁紹軍心離散,然後一舉將其擊潰,這利益可真是大了去了。但這要真是一個圈套,曹操的危害也是十分明顯,最好的結局就是退回到許都,在許都再和袁紹對峙。

曹操的選擇是相信,也就是趨利。也不是都在懷疑,主要的謀士荀攸、賈詡勸曹操抓住機會,出兵烏巢。曹操留下曹洪守衛大營,自己帶著五千人連夜奔向了烏巢。

那麼當時袁紹集團又是怎樣應對的呢?

還在袁紹派遣淳于瓊前往北邊迎接運糧車時,手下謀士兼大將沮授勸說:“可以另外派遣將領蔣奇在外面作為援軍,截斷曹軍的劫掠。”袁紹沒有采納。等得到曹操偷襲的訊息,袁紹不得不做出反應。和曹操軍一樣,袁紹軍中也有不同的意見。大將張郃認為,曹操軍隊數量雖少,但都是能戰的精兵強將,此去淳于瓊部必敗,則袁紹的攻許大業也就成了一場夢了。所以應該趕緊去救援烏巢。也可以說,這是優先避害的行為。

另一種意見是郭圖。郭圖認為張郃的計策不對。他認為,不如攻擊曹操大營。曹軍大營受到攻擊,曹操勢在必還,這就是不救援烏巢而烏巢的圍困自然解除。張郃還想再堅持一下,說:“曹軍的營壘很堅固,攻擊必然不會成功;如果淳于瓊被曹軍打敗擒獲,那我等也都會成為俘虜啦!”袁紹是什麼選擇呢?派輕騎兵支援淳于瓊,派重兵攻擊曹操大營。在這兒,袁紹還有一個令人迷惑的操作,那就是派蔣奇去支援烏巢,而派了認為烏巢重要的張郃與高覽去攻打曹軍大營。

最終結果,曹操動作很快,不僅把烏巢的糧食燒了,還把大將淳于瓊給擒獲後殺了。而袁紹這邊,攻打曹軍大營不成,張郃與高覽害怕遭到郭圖陷害,直接投降了曹操。後來就是曹軍大出,袁軍崩潰,袁紹只有很少人渡過黃河逃走。

總結一下,曹操這方面的利益是:只要燒掉袁紹的糧食,袁紹就不得不退兵,這樣就等於是官渡之戰困局解開。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袁紹是曹操最強勁的敵人,其他環伺之敵要麼不敢動,要麼不足以危害到曹操的根本。袁紹又是主動發動的官渡之戰,袁紹退走,無功而返,等於是失敗,其他力量不如袁紹者,誰還敢主動挑起對曹操的戰爭?所以,燒掉烏巢糧倉利益巨大。但提供情報之人是袁紹集團的上層官員,難說這不是一個陷阱,如果敵方利用利益來誘惑你,這就是一種巨大的危害。這種危害表現為:前去燒糧的曹軍被殲滅;後方大營因防衛兵力減少被攻破;曹操不管在哪支隊伍當中都有可能被捉被殺。

曹操選擇的是趨利。但這當中也不妨礙曹操有避害的考慮,也就是在冒險當中對自己的一份自信。首先,曹操和許攸早年有交往,他了解許攸其人,集團的上層都知道許攸這個人貪,他的投降應該是合理的。或者說,只要是將許攸看住,那麼這個誘餌就是許攸的生命,許攸這種貪心之人不見得捨得以命相博。不管這是不是一個圈套,打仗總是有危險的,即便不是一個圈套,烏巢也不可能唾手可得。攻擊烏巢,要的是燒燬袁紹糧食,其他都不需要將其涉及到行動目標之內。襲擊烏巢是野戰,曹操手裡有虎豹騎,機動性非常強,即便是圈套,袁紹也很難將這支部隊一網打盡。大營這邊,曹軍只需要堅持一段時間,也就是等到烏巢糧食被燒。曹操在官渡已經堅持了很久,袁軍用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攻破曹軍大營,現在在糧倉被襲擊的情況下急切來攻,不用說不會有好辦法,恐怕戰力上甚至連以往也不如。總之,曹軍大營能守,至少能守到烏巢方面有個準確訊息。

從袁紹這方面來說,利害關係郭圖與張郃已經說清楚了,郭圖說的是趨利,張郃說的是避害。問題是袁紹為什麼要分兵呢?分析可能是袁紹認為害中有利而利中無害。烏巢方向,原來的守軍一部分、運糧隊一部分不算,光是接應的淳于瓊就有一萬人,再加上蔣奇的支援部隊,肯定是數倍於曹軍。淳于瓊以逸待勞,蔣奇再抄其後路,袁紹這種自大之人肯定會認為有利可圖。至於攻擊曹操大營,大不了攻不下再回來,根本就沒有危害。再從整個大局來看,曹操原來死扛不動,袁紹無計可施,這次曹操主動變化,即便能讓曹操退回到許縣,就是袁紹的戰役勝利。

總起來說,就是兩家都重在趨利,只是曹操覺得他的行動利大,危害部分可避免,所以就兵貴神速的上陣了。袁紹也覺得利大,不過他覺得自己無害,或者說是沒有不利。只不過,打仗是兩家的事情,要的是知己知彼,而最怕的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奇襲烏巢,曹操與袁紹分別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