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吳三桂才明白:有時候,失敗是因為太過於“執著”

吳三桂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賣國求榮,有人說他忠於朝廷;有人說他是大孝子,有人說他是大逆子;有人說他有大抱負,也有人說他目光淺……

掀開歷史的層層面紗,拋開“英雄”和“叛賊”從吳三桂身上映射出的光輝和恥辱,他在歷史的存在中,曾經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生之為人,就離不開人性。

重讀吳三桂才明白:有時候,失敗是因為太過於“執著”

今天,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吳三桂,他的成敗和榮辱都與他生存的年代密不可分,與他自身的能力和本事密不可分,更與他作為一個人的人性密不可分。

他的成功是那個時代和他自身的價值賦予的,他的失敗,卻是因為他太過於“執著”造成的。

一、太過於執著名聲,會壓抑自我

明朝天啟末年,1628年,年僅16歲的吳三桂一戰成名。

當時,他的父親吳襄帶領500名士兵在遼西邊境例行公事巡邏時,與皇太極率領的4萬滿洲兵遭遇。

時任遼東前鋒總兵的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放棄救援。

吳三桂趁舅舅不備,帶著二十多名家丁衝入戰場,冒險救父。

皇太極認為吳三桂是明軍的誘餌,沒敢讓大軍追擊。

此戰,成就了吳三桂的孝名和英勇,也讓他在大明朝的仕途一路高升。

28歲,被任命為寧遠總兵,31歲被提拔為遼東提督。

此時,吳三桂成了大明朝“孝子”和“忠臣”的代名詞。

重讀吳三桂才明白:有時候,失敗是因為太過於“執著”

除了社會給的標籤,30多歲,正是一個人對未來充滿激情和希望的年紀,吳三桂“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人生美好願望正在他的心中築建。

站在這個角度上,就不難理解吳三桂為什麼在滿洲給他拋來了橄欖枝時,在舅舅祖大壽也勸他投降時,在他心目中的英雄洪承疇也投了滿清時,他還是選擇了站在大明的一方。

身在歷史的洪流中,誰能知道將來的歷史走向?誰願意毀了自己“忠臣孝子”的形象?誰願意在人生美好願望快要實現的時候再轉個方向?

把自己放在吳三桂的位置上,就能對他的心境、想法、做法身同感受,就能體會到它的自我壓抑之苦,畢竟,能做到“視名利如草芥”的才有幾人?

這或許就是凡人和聖人的區別,俗人和高人的區別吧!

這給我們提了個醒:能爭取名利的時候,努力爭取;爭取不了時,別過分壓抑自己。

重讀吳三桂才明白:有時候,失敗是因為太過於“執著”

二、太過於執著權力,會膨脹自我

吳三桂讀書沒有多大的成就,他一生的地位都是權利得來的,這個權力來源於他手裡的兵權。

當大明朝滅亡後,李自成招降吳三桂時,吳三桂是想著“順應天意”的,他率領大軍向北京城走去,走在路上,他腦海裡一定出現了這樣的人畫面:

鑼鼓喧天下,李自成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他在大順王朝實現了自己曾經美好的人生理想和願望。

可是還未走到北京城,卻碰上了逃難而來的家人,吳三桂才明白李自成並沒有與他想象中的一樣,把自己家的家產全部充公,還把陳圓圓送與他人。

吳三桂在萬般憤怒和無奈之下,他決定投降清朝。

重讀吳三桂才明白:有時候,失敗是因為太過於“執著”

儘管無奈,可吳三桂知道,手握兵權讓他有和任何一方勢力決絕和談判的資本,更有證明自己、可以讓自己立在天地間的資本。

手中的權利,讓他成為大明朝滅亡前的最後一道“屏障”;讓他在絕望之時降清的“理直氣壯”;讓他覺得自己身先士卒為大清打下大半個中國後,可以穩居雲南;在他在雲南還可以稱雄……

我想,正因為如此,在清朝要“撤藩”的時候,吳三桂才捨不得又不敢放下手中的權力。

他感覺沒有權利就沒有了一切,有權利就可以爭取一切,所以他寧可和大清朝走向對立,也不放棄手裡的兵權。

他認為手裡的權利還能為他贏得自己想要的,甚至為他贏得天下……

可以說,這時候的吳三桂已經自我膨脹起來,膨脹得丟棄了曾經的道德對他的約束,丟棄了對形勢的認識,丟棄了對自身的認識。

高爾基:

“在一個人感到自己是別人注意的中心時,他的頭腦會像樣地膨脹起來,忘乎所以,妄自尊大。”

重讀吳三桂才明白:有時候,失敗是因為太過於“執著”

三、太過於執著榮辱,會迷失自我

松錦陷落之後,大帥洪承疇被捕,所有人都以為洪承疇肯定會拒死不降,崇禎皇帝甚至為洪承疇在北京建了祠堂,還設了祭壇。

當大家等來洪承疇投降的訊息後,洪承疇在大明朝的形象一下子從道德楷模跌到了恥辱地獄,一位民族英雄瞬間成為民族敗類。

吳三桂是洪承疇這個“變化”過程的親歷者,儘管他當時很明白洪承疇的這個選擇是選擇了歷史的必然,但是他從小到大一直滲透到骨子裡的道德基因,以及它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他不允許自己做洪承疇第二。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兵臨皇城根下,崇禎皇帝讓吳三桂入關,從寧遠到山海關,按正常的行軍速度,兩天就可以到達,可是吳三桂一下子走了八天。

為什麼?

張宏傑在《大明朝的七張面孔》中對這個“為什麼”解釋得非常令人佩服,很好地把握了吳三桂當時的道德心理狀態:

崇禎皇帝讓自己入關,那自己就入關,按兵不動的話,就成了天下人的“叛臣逆子”,他慢悠悠地走,走到大明朝滅亡已成既定事實的時候,自己就有了重新選擇效忠物件的自由。

吳三桂一生對名利榮辱都看得很重,否則他也不會在大清朝都已經放棄對萬曆皇帝的追繳後,還不惜追到緬甸去要皇帝的首級。

吳三桂這樣做,無非是想在大清朝的皇帝面前展示一下自己是“忠臣”的形象,可對萬曆皇帝這種斬草除根的做法,恰恰更讓新主子猜疑和忌憚。

重讀吳三桂才明白:有時候,失敗是因為太過於“執著”

吳三桂已經迷失了自我,迷失到他反清的口號“反清復明”已不得人心:

“你曾經那樣對待明朝的末代皇帝,現在又說反清復明,誰會相信?”

吳三桂已經迷失了自我,迷失於他過於想證明自己的“執著”。

結語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他一生對道德、名利、權利、榮辱都看得很重。

他執著於道德,約束了身心;執著於權力,膨脹了自我;執著於榮辱,迷失了自我。

慾望從來不是幸福的源泉,而是痛苦的根源。別太過於執著身外之物,是人生智慧,也是智慧人生。

我是紅七六,關注我,我們一起學習、改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