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不曾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中華文明的矇昧時期,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孟子、墨子和許多思想大家出生在位於今山東半島的齊國、魯國、鄒國等諸侯國,一些思想家曾在稷下學宮會聚,曾三次致富的陶朱公范蠡在這裡隱居。

這裡出現了關於 “仁” 和 “愛人” 的哲學。幾千年後的今天,所有人都能說出兩句先賢的名言,但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這三個字的真正意義。

秦始皇將“大一統”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後,封禪於今山東半島的泰山山脈;佛教東來後,泰山成為佛教聖地之一;道教在中原出現後,泰山成為碧霞元君的道場。

每年總有幾天,這裡因過高的人員密度受到全國關注。

齊魯大地自古以來就在國家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因為她長期將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鹽供應給其他地方。

今天,中國一些最重要的城市——首都北京、和另一個城市,或許還有其他城市,長期接受著山東綠色有機蔬菜的供應;中國一些最著名的大學,只在山東挑選幾個名列於全省前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的學生。

當官僚主義、保守主義、落後、愚昧、無知需要找到一個肉身的時候,山東接納了這些惡意,即使這不是她的特產。

但當全國旅客乘高鐵經過山東時,她將最樸實的特產之一——扒雞擺在站臺。德州扒雞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每一隻雞都將爪子縮入腹中,美味而無害。

所以山東半島不曾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她是齊魯、琅琊還是直隸,無論她被描繪為怎樣一個魔幻的地方:愚昧但好學、落後但慷慨、骯髒但健康、邪惡但神聖。

所以山東不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因為她成為一塊基石,愚不可及的一塊頑石。

但另一些地方就未必有這種幸運,假使那些紅色或是綠色的紙不能用來填飽肚子、不能用來燃燒取暖、不能用來讀書進步,只能用來轉移到其他地方。

假使那些搖動筆桿、緊握話筒的人,不能靠閉上眼睛,就阻止一些喜劇或是悲劇的發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