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最近越演越烈的俄烏衝突,給歐洲地緣格局帶來了無盡的變數,也讓不少國家蠢蠢欲動,開始打起了小算盤。

這其中,野心最大的無疑是最反俄的波蘭。

按照環球網的報道,波蘭居然打起了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的心思,放言說,波蘭有權就加里寧格勒歸屬問題向莫斯科提出聲索。

說實話,這讓我看不懂了!

真要說聲索也是德國人開口,跟波蘭的關係是不是有點遙遠啊?

面對波蘭的悍然舉動,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諷刺說:這個問題是怎麼提出的,就怎麼把它放回去。

這話語,沒有讓波蘭收斂言行,反而說,自己準備和波羅的海國家一起共同封鎖加里寧格勒。

這話就更讓人看不懂了,難道波蘭忘記了歷史教訓嗎?

這歷史教訓就是,虛偽的歐洲人,曾經不止一次的,讓波蘭成為歷史。

而這虛偽歷史,也有典故詮釋,那就是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曾經強大的波蘭)

在1772年,沙皇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第一次選擇分割波蘭的時候,為了保證談判的絕對公平,曾經不止一次說,自己不願意分割波蘭的奧地利女大公,為了能分一杯羹,還是在2月派人參加談判,以尋求所謂的公平。

隨後,在8月5日瓜分條約正式簽署後,奧地利女大公瑪利亞特蕾莎邊哭邊哀嘆,是不幸的情勢逼迫我做出了不願意且不道德的選擇。

聽聞訊息的腓特烈大帝看見虛偽的瑪利亞特蕾莎,不滿地說:她邊哭邊拿,哭得越多則拿得越多。

這段經典的故事,詮釋了西方的虛偽,也讓所謂的道德,不再是遮羞布,反而是廁紙。

那麼,這故事的前因後果為何?

精彩不精彩?

我們繼續看!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波蘭騎兵)

一:波蘭沉淪

16世紀時的波蘭,也曾經是歐洲霸主。

可是再強悍的實力,也經不住作死啊!

從17世紀中葉開始,波蘭走上衰弱。

經濟上,農奴制依舊強勢,封建割據日趨嚴重,國內貴族橫行。

這貴族橫行,就讓國家權力結構分散化,也讓波蘭在政治上有了一個歐洲所有國家都沒有的制度,那就是自由“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制”。

這兩個自由,讓波蘭深受其害!

“自由選王制”的意思是,透過議會選舉方式決定國王的人選,就算不是波蘭人都可以參加競選。

這造成了兩個直接惡果,第一個是,國王更迭不斷,1572年到1795年這223年間,波蘭出現了11個國王,這還算正常,一個國王20年,但不正常的是,這11位國王中居然有7個外國人。

這外國人當國王,管理波蘭,你說他是以母國利益為重,還是以波蘭利益為重?要是來個臥底的,或者搞破壞的,國家還能好嗎?

“自由否決權制”就更誇張了,所有的議會決議,但凡議會中有一個人不同意,就不能透過,簡言之,所有的議會成員都有一票否決權,這可比五常厲害多了,這樣的決策制度,如何能有效率可言?

果不其然,在17世紀中葉起100多年間,波蘭召開了55次議會會議,其中有48次沒有形成任何決議,透過的只有無傷大雅的小事,任何大事都沒辦法透過決議,也讓國家治理陷入了癱瘓。

一個國家,在一百年間,陷入了沉淪和癱瘓之中,還內部不穩,當然讓其他強國起了瓜分的心思啊!

於是,才有了波蘭的危局出現。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衰弱時代)

二:波蘭危局

當時的波蘭身邊,有三個不懷好心的鄰居。

第一個是普魯士,當時的西普魯士尚在波蘭領土之中,這狀況讓普魯士訴求獲得波蘭的西普里是領土,將東普魯士和勃蘭登堡地區連成一片。

第二個是沙皇俄國,當時的沙皇俄國,名義上是波蘭的保護國,可保護這概念解釋權在強國不在弱國。

這不,沙皇俄國就起了心思,著名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就準備讓他的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成為波蘭國王。

為了保證斯坦尼斯瓦夫當選,1764年波蘭搞“自由選王“時,葉卡捷琳娜二世還專門派了一支軍隊去給情人壯聲勢,順帶送了不少錢給波蘭貴族,讓他們支援自己的情人斯坦尼斯瓦夫。

在女皇看來,只要自己的情人斯坦尼斯瓦夫成了波蘭國王,這波蘭不就成了自己地盤了嗎?

到時候,想咋拿捏就咋拿捏,怕個啥。而且搞定了波蘭,有助於幫助沙皇俄國跟奧斯曼帝國爭奪黑海出海口,這件事上,沙皇俄國心心念好久了,志在必得。

至於奧地利,則相對安分一點,讓他們升騰起爭奪波蘭領土的因由,是跟普魯士競爭不得不為,因為這兩個兄弟邦國一直此消彼長,如果一方太強了,另一方就會心慌。

這嚴重的危機,讓波蘭不少愛國貴族,升騰起了救國心,尋思變革,弄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獨立。

只不過,這一切,並沒有讓瓜分止步,反而促成了瓜分。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葉卡捷琳娜大帝)

三:瓜分前縱橫。

前文說過,為了能確保控制波蘭,沙皇俄國葉卡捷琳娜大帝除了派軍隊給斯塔尼斯瓦夫壯聲勢之外,還起了拉攏列強幫助自己的心思。

因為波蘭國王的位置,也有其他列強支援的候選人在窺伺。

這候選人就是上一個波蘭國王的薩克森選侯,至於背後的列強,就是法國和奧地利。

一看法國和奧地利跟自己不對盤,選擇薩克森,心慌的葉卡捷琳娜大帝找到了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幫忙。

當時的腓特烈大帝也有求於沙皇俄國,只望能透過跟俄國結盟的方式,避免俄國支援奧地利跟普魯士爭奪西里西亞。除了這之外,腓特烈大帝心中也不希望薩克森繼續聯統波蘭立陶宛,成為自己競爭的絆腳石。

大國縱橫,還有各自的心思,特別是沙皇俄國對波蘭皇位的干涉,讓波蘭內部貴族不安和不滿了。

為了遏制沙皇俄國的野心,抵制沙皇俄國的內部干涉,波蘭貴族和主教組成了反俄羅斯聯盟:巴爾聯盟。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波蘭起義)

隨後,這個聯盟為了維繫波蘭的獨立,進行了多方努力。

對內,鼓舞波蘭人起義,搞改革。

對外,支援跟沙皇俄國有仇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跟俄國開戰。

這內外舉措,在法國外交官安弗朗索瓦配合下,終於促成了第五次俄土戰爭。

反對俄羅斯的波蘭人和土耳其人,難得地站在了一起,抵抗俄國的進攻。

只是這抵抗,在經過六年征戰後,以奧斯曼帝國完敗告終,不過那是後話,因為挑起戰爭,已經分散了沙皇俄國的精力。

那麼法國為何要鼓動奧斯曼帝國進攻俄國,除了俄國泰國兇悍之外,也有火中取栗的心思在內。

這就讓夾縫中實力不算最強的普魯士不安了!

為了確保在波蘭的利益平衡,腓特烈大帝不顧法國的利益,提議對波蘭進行分割,將瓜分波蘭提上了議事日程。

至於為何普魯士可以不看歐洲強國法國的意思,則和當時的法國戰略重心不在歐洲有關。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路易十五)

當時的法國,正處於荒誕的路易十五時代,這個以“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聞名的國王,是著名的不太愛管事的國王。

不光不管國內點事,也不愛管國外的事,並且在1770年聖誕節,將愛管事的陸軍大臣艾蒂安弗朗索瓦給解職了。

這就讓法國對外干涉陷入了停滯期。

厭倦戰爭的路易十五,在波蘭時局動盪最關鍵的那半年中,乾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將致力於復仇馬島(1770馬島危機法國支援西班牙)幹英國人的艾蒂安弄退休。

這休息的幾個月,使得唯一能干涉沙皇俄國野心的大國,失去了干涉的機會。

一看法國不管事,奧地利再也坐不住了!

雖然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並不願意看見普魯士新教徒和俄羅斯東正教徒決裂,但無人干涉的現狀,還有對於普魯士的擔憂,讓瑪麗亞特蕾莎只能務實的選擇,參加瓜分波蘭。

理想主義,在現實利益下低頭,瑪麗亞特蕾莎開始推波助瀾。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瑪麗亞特蕾莎)

四:瓜分和所得。

失去了法國的遏制,普魯士和沙皇俄國開始加快談判的進度,一看兩國準備分割波蘭,不甘寂寞的奧地利決定在1772年2月正式加入談判,以確保談判桌上的絕對公平和自己的利益。

兩方會談商量著來,三方會談制衡著來。

奧地利的加入,讓各方不得不重新劃分自己的利益訴求。

互相妥協和互相成全了主題,也讓三方有所得有所失。

妥協過後,普魯士最後也沒能獲得丹澤港,俄羅斯按照規定撤出了多瑙河公國。奧地利也接受了奧斯曼部分領土被沙皇俄國吞併。

達成妥協的三國,在1772年8月初分頭派兵進入了協議規定的波蘭領土。

軍隊的大舉進入,讓孤立無援的波蘭國王,葉卡捷琳娜大帝不安分的情人斯塔尼斯瓦夫絕望了,無奈的他和波蘭下議院只能同意了分割條款。

至關重要的第一次分割波蘭,就這樣在多方博弈後成真了。

這博弈中,有三大強國的野心,有法國的迷糊,有奧斯曼土耳其的勇敢,也有波蘭的悲催。

瓜分後。

普魯士獲得瓦爾米亞、波莫瑞省和海爾姆諾省的大部分、馬爾博克省,所屬總計3。6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58萬人口,徹底將東普魯士與勃蘭登堡連成一片不說,失去了出海口的波蘭,還必須向普魯士繳納大量的海關關稅。

土地增加了,稅負增加了,波蘭80%的對外貿易,受到普魯士的控制,弄得腓特烈大帝私下欣喜地說:我們是波蘭所有作物的主人,控制了波蘭的糧食貿易,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饑荒了。

俄羅斯,佔領了西德維納河、德魯奇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白俄羅斯及部分拉脫維亞,9。2萬平方公里領土和130萬人口。

至於奧地利,那個最反對瓜分波蘭的女大公收穫最多,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南部、加里西亞大部的8。3萬平方公里領土和265萬人口。

這第一次瓜分,讓波蘭一共失去了21。1萬平方公里領土(30%領土)和400多萬人口(三分之一人口)。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高興的腓特烈大帝)

五:第二次瓜分。

所有事情,第一次都是最難的,需要權衡很多,但有了第一次之後,第二次和第三次就簡單得多了。

在第一次瓜分之後不久,波蘭人就發起了救國運動,恰好,這個時候法國亂了。

1789年爆發的大革命,讓迷惘中的波蘭人深受影響,希望收復失地的他們,銳意改革,在1791年通過了著名的《五三憲法》,只望能扭轉國家的頹勢。

可這場改革運動,卻遭遇了鄰國,特別是沙皇俄國的仇視。

早就將波蘭當作自己地盤的俄國人,毫不猶豫地在1792年揮師十萬進攻波蘭,一鼓作氣佔領了華沙。

佔領了華沙之後,普魯士也趁火打劫說,法國大革命正在影響波蘭,我們有義務讓波蘭撥亂反正。

普魯士軍隊和沙皇俄國軍隊,隨即在華沙匯合,一場新的瓜分又一次開始了。

1793年1月23日,俄、普兩國在彼得堡簽署了瓜分協議。

按照協議規定。

沙皇俄國獲得了白俄羅斯、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大部、立陶宛一部25萬平方公里領土和300萬人口。

普魯士獲得了格但斯克市、託倫市、大波蘭地區、馬佐夫舍部分,面積5。8萬平方千米和110萬人口。

這一次,後知後覺的奧地利沒有分到任何收益。

不過,他們不心急,因為還有下一次!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波蘭革命)

六:波蘭滅亡。

接連兩次的瓜分,讓波蘭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關鍵時刻,當有猛士降臨波蘭,然後,波蘭英雄科希丘什科出現了。

他在1794年3月24日這天,領導波蘭人民在克拉科夫舉行民族起義。

憋屈的波蘭人,在科希丘什科領導下,越戰越勇,數次戰勝沙皇俄國的軍隊,並在同年4月佔領了華沙和維爾塔,建立了革命政權,頒佈了農民解放宣言。

從革命政權和解放宣言可知,這場起義深受法國大革命影響。

早已戒備大革命的沙皇俄國立馬派兵鎮壓,普魯士和奧地利也紛紛派遣兵馬一起行動。

三國決議將波蘭,這個國家徹底從地圖上抹去。

這抹去的態度,註定了波蘭的命運。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

(瓜分波蘭)

1795年10月24日三國又一次簽署了瓜分條約。

根據條約。

沙皇俄國佔領了整個立陶宛、庫爾蘭、沃倫西部、西烏克蘭大部和西白俄羅斯,收穫12萬平方公里領土120萬人口。

奧地利佔領了克拉科夫、盧布林在內的小波蘭地區和馬佐夫舍一部分,收穫4。75萬平方千米領土50萬人口。

普魯士佔領其餘西部地區,以及華沙和馬佐夫舍餘部,5。5萬平方千米領土和100萬人口。

三次瓜分波蘭中。

沙皇俄國是最大贏家,佔領了46萬平方公里領土,徹底打開了進攻黑海的前進基地。

普魯士是第二大贏家,佔領了14。11萬平方公里領土,讓領土連成一片。

奧地利獲得了12。18萬平方公里領土。

至於波蘭索要的加里寧格勒,那是割讓給普魯士的領土,也是後來德國的領土,更是1990年德國統一前放棄領土聲索的地區。

波蘭滅亡史:哭泣的女大公和諷刺的大帝,詮釋了歐洲式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