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損失五萬人,為何就此一蹶不振?

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是對劉備集團打擊最大的兩場戰役,這兩場戰役是因果關係,先於公元219年爆發了荊州之戰,劉備失去荊州,大將關羽陣亡,劉備非常憤恨,因此在公元221年東征孫權,雙方又爆發了夷陵之戰。

劉備這個人向來比較善於採納他們建議,但是在東征的問題上,他完全不顧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執意帥大軍討伐孫權。

劉備之所以如此固執,首先是由於關羽被殺,作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劉備自然難以嚥下這口氣,誓要給關羽報仇。

其次,劉備的第二個根據地荊州被孫權給佔了,嚴重影響了劉備北伐中原的計劃。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曹操和孫權的政權都比較鞏固,一時難以撼動,劉備需佔據荊州和益州作為根據地。

待天下有變時,劉備集團便以荊州為主攻方向,選一大將領兵直插許昌、洛陽,一舉拿下中原,同時再以益州為輔助,由劉備北上攻佔關中長安,天下即可平定。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損失五萬人,為何就此一蹶不振?

(諸葛亮的計劃示意圖)

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荊州是劉備能否問鼎中原的重中之重。

之所以將荊州作為主攻方向,是因為荊州直面中原,只要打下襄陽,隨後的道路就是一片大平原,比較好打,並且後勤物資運輸也方便。

但是萬萬沒想到,鎮守荊州的關羽愣是讓孫權給捅了刀子,把荊州丟了,如此一來劉備不僅損失一員頂級大將,還斷了一條北方的主要路線以及喪失了一大片根據地(荊州人口眾多,物資豐富),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損失五萬人,為何就此一蹶不振?

(丟了荊州之後,蜀漢只能透過益州北伐,但益州和曹魏之間隔著高大的秦嶺,道路險阻,給北伐增添了巨大的麻煩)

正是鑑於荊州的重要性,劉備執意東征孫權,拿回荊州。同時也為關羽保持,把陸遜扔進長江餵魚。

但是諸葛亮等人並不贊同劉備的想法,已經荊州的丟失已經傷了蜀漢的元氣,單單是關羽被殺就重創蜀漢,畢竟關羽可是一等一的大將。

然而劉備不聽,執意東進,可就在劉備伐吳前夕,法正、張飛、黃忠相繼去世,馬超因病不得隨駕。

到劉備出征之前,蜀漢實際上已經損失了一大批高階將領和大臣,如此情況下之下,劉備只能啟用一批第二梯隊的將領頂上。

說實話,在夷陵之戰中劉備並非是沒有取勝的可能,劉備的失敗在於指揮失誤。

在夷陵之戰打響後,蜀漢大軍被陸遜堵在了狹長的三峽谷地之中,大軍在綿延幾十裡的河灘上紮營,最後被陸遜分割,逐個擊破。

假如此時有大將跟隨劉備,為劉備提出合理的建議,劉備也不至於剛愎自用,身陷困境。

關於夷陵之敗的損失,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我們就假設劉備損失四萬人(劉備共出兵五萬),這筆損失就相當恐怖。

因為這四萬人可是蜀漢精銳,而且損失更加慘重的是,劉備第二梯隊的將領和謀士也死傷慘重,張南、馮習、傅彤、馬良均死於此戰,這個損失是無法衡量的。

而兵敗至白帝城的劉備也是羞愧不已,不久便病逝於此,至此除了趙雲和諸葛亮以外(馬超已於夷陵之戰期間病逝),蜀漢起家的幾個重要人物全部都退場了。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損失五萬人,為何就此一蹶不振?

(劉備的病逝標誌著蜀漢的上升期徹底結束)

總的來說,夷陵之戰對蜀漢的打擊是空前的,劉備不僅沒能拿回荊州,還把蜀漢的人才庫給清零了。要不是因為曹魏和孫吳之間的爭鬥,以及諸葛亮及時的穩住局面,後果不堪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