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魏上演三國鼎立,且看他們煮酒論英雄,誰主沉浮

三國時期群雄為了加大自己的版圖,可謂是人人都想吃掉對方的那一塊一畝三分地。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們肯定知道,小說中三國的開始的事件應該是董卓挾持漢獻帝把持朝政,漢室不斷衰落。

但是現實中,很多學者們卻認為三國時期應該是從曹操赤壁戰敗,三股勢力開始形成三國鼎立雛形開始的。因此粗略算來,三國時期從開始到司馬家建立西晉王朝時結束,總共也只有不到百年的輝煌時間。

自春秋期戰國之後,三國時期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政權大動盪的時期。在這期間,各方的勢力都因為各自的利益想擴大地盤,紛紛進行了各種的變革來推動自身的發展。

不過亂世之中英雄輩出,各方都招攬了不少的人才,雖然誰也不服誰,但是卻不會輕易將對方打敗併吞掉對方的勢力。尤其三國鼎立局面開始之後,儘管發生了官渡、赤壁、夷陵三次較大的戰役,依然沒有破壞掉日漸形成的勢力格局形式。那麼這三國形成之後,又各自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其實按照古人所言的天時地利人和排位,那麼曹魏肯定佔據了天時。曹魏控制的地盤比較富裕,當時經濟中心主要在黃河流域,而曹魏的地盤便是位於河北、河南等平原地帶,這也為曹魏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尤其漢獻帝在洛陽的時候,各路諸侯以為這位權力被架空的皇帝沒有什麼用處,養著就是浪費食物,因此便沒有人願意迎接他進自己地盤,漢獻帝很是過了一段苦日子。

曾經有謀士獻計給袁紹,說如果能迎回漢獻帝,用其威望號令群臣,那麼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袁紹並沒有聽從這位謀士的計策,認為漢獻帝就是個廢物。

曹操卻與袁紹想的不同,他將漢獻帝接回了許昌,並經常進獻一些奇珍異寶,甚至會讓部下搜尋一些皇宮中流失的寶器,這種舉動自然是贏得了漢獻帝的歡心和信任,認為曹操此舉是忠心的表現。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漢獻帝給曹操放權,讓其能用皇帝的名義向其他勢力發號施令,一時之間,曹操可謂是成為了最正統的按天家行事之人。

孫家父子的勢力要比曹魏薄弱許多,他們雖然沒有天子之令作為支撐,但其所建立的吳國卻佔據了最為極好的地利。

吳國佔有江東和荊州,有著長江作為屏障,在與曹魏抗衡的時候佔有極大的優勢。藉助這道天然的屏障,在赤壁之戰時重創了曹操,也使得自己的勢力更加的鞏固。

不過江東之地畢竟沒有黃河流域富饒,開發起來也沒有那麼便利,工農商等比不上北方的發達,所以儘管佔據了獨特的地勢,吳國依然需要長時間的經營才能將政權鞏固起來。

相對於前兩個國家,蜀國建立的晚了許多。

尤其劉備屬於草根出身,他想奪得天下,就必須從人和方面下手。

算起來,當曹操打敗袁紹挾天子與許昌,孫堅在江東樹立自己的勢力的時候,劉備還在默默地為飽腹發愁。

因而蜀漢的成立,應該是在諸葛亮的一力扶持之下,透過聯合吳國,佔領荊州奪得西川后才形成的。可惜的是,後來關羽被殺,劉備一心發動夷陵戰役,使得剛建成的蜀漢瀕臨崩潰,如果不是諸葛亮一心經營,估計早沒了三國割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