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粗講》:王安石與他的變法

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將重點來討論一下北宋最重要的歷史事件:王安石變法。說起王安石變法不得不提兩個人,一個自然是王安石,一個則是司馬光,這兩位都是宋朝的名臣,但在變法這件事情上卻針鋒相對,成為最大的政敵,他們到底在爭什麼?這個問題暫且不談,希望你能夠自己有所發現。

《國史粗講》:王安石與他的變法

既然是“王安石變法”我們就很有必要分析、瞭解王安石本人的人物性格。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的是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請他吃飯,飯後主人家就跟王安石老婆說:“我終於知道老王愛吃什麼了,老王居然將面前的一盤鹿肉吃得精光,一點不剩下。”

王安石夫人聽了以後就笑了,說:“下次吃飯,你把他面前的菜換了試試。”果然,好友又請王安石吃飯,好友仔細觀察,發現老王只吃放在他面前的那一盤菜,而放在旁邊的鹿肉根本沒動過一下。

《國史粗講》:王安石與他的變法

從這個貼近生活的故事,我們不難發現王安石這個人超級不拘小節。他只關心自己內心正在關注的事情,其他事情一律不管,那麼王安石最關心什麼事情呢?當然是變法。

我們之前說過大宋的繁榮和富裕,那麼為什麼還要變法呢?答案是:大宋雖然不積貧卻積弱呀。之前也說過,大宋將軍事問題全面轉換為財政問題,不得不提高民間的自由度,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社會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嚴重不足,面對大遼和西夏的時候,始終提不起氣來,王安石的變法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國史粗講》:王安石與他的變法

王安石在獲得宋神宗重用以後,一直強調變法,他雖然有著一腔報國的熱血,變法的效果卻很不好,關於他變法失敗的原因,我們下期會分析,簡單一點來說,與他的人物性格高度相關,一個人一旦太過關注一件事情,就會被動的陷入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狀態中,無法自拔,甚至還會求之過急。

《國史粗講》:王安石與他的變法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瞭解一下王安石變法的幾個內容。

首先,在軍事方面,王安石推出一個保甲法,就是把鄉村百姓編組成為一個兵民一體的結構,每家裡面如果有兩個男丁以上就要抽調一個出來,農閒的時候軍訓,農忙的時候種田,在王安石看來,這樣就可以形成一種全國性的軍事儲備,可以節約養兵的費用。

《國史粗講》:王安石與他的變法

其次,在經濟方面就是著名的青苗法,這個變法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由政府給百姓貸款,而政府收取的利息比起高利貸來說很低很低,這個政策表面來看似乎很好,其實進入到了一個誤區,今天的中國人或多或少都能夠理解,什麼叫做借錢容易,收錢難,更何況在那個交通非常不便利的時代。後世評價王安石為”靖康之難,罪魁禍首”表面上的主要證據和依據就是這條青苗法。

《國史粗講》:王安石與他的變法

在經濟上還有一個法叫做市易法,就是政府開設一個專門的部門,負責收購民間滯銷的產品,到產品短缺的時候再賣出,用來平衡市場。

人事方面,王安石頒佈的法叫做貢舉法,目的就是要改革科舉,在考試的時候不再考那些所謂的經典,而是要考經世致用的學問。

《國史粗講》:王安石與他的變法

王安石變法,表面上看上去非常不錯,既能夠節省軍事開支,又能夠增加國家收入,還可以篩選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但理論千萬不能脫離社會現實,一旦脫離行動起來,就會發現執行起來完全變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