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時,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作為首都

引言

縱觀歷史上的朝代更迭,無論是什麼制度,必然會有一個行政中心。行政中心就是國都、首都的選擇,過去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都曾作為國都所在過。國都的選擇,是國之大事,它代表了新政權的確立。

新中國成立時,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作為首都

一旦確立了國都,那麼無論之前國都如何,所有資源都將集中於這裡,它會獲得快速成長。歷史上許多國都所在,即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如今提到的“首都”一詞,據說來自於1927年民國政府選址南京,自那時候起,首都的叫法沿用至今。

後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確定首都所在,當時入圍候選城市的共有十一個,那麼後來是基於什麼原因考慮,最終選擇了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呢?

一,首都的選擇

這作為候選的十一個城市中,除了歷史悠久的五大古都以外還有六個其他的城市。古都是指過去曾是某封建朝代的行政中心。如今的陝西西安,也是過去歷朝的古都長安,它能夠作為好幾朝古都選址,其中自然有其深意。

新中國成立時,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作為首都

陝西西安有著濃郁的文化歷史傳承,按道理來說是作為首都的絕佳首選呀。但選擇首都不僅要看歷史文化傳承有多深厚,還需要考慮資源情況,人口狀況,經濟實力等各方面的因素。

首都的選擇,必然是優中選優,經過了對候選城市的優劣對比最後才能決定的。首都選址首先要照顧到歷史方面,它在歷史上得有一定的影響力,畢竟首都的選擇代表了我們這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國家的面子。

在經濟方面實力自然不能太差,如果交通滯後那就失去了作為首都選址的意義。在地理方面也是需要著重觀察的點,不能太過遠離本國重要的文化經濟中心,選址過於偏僻不利於協調統籌全國。那麼當初北京是如何被定為首都的呢?

新中國成立時,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作為首都

二,其他城市被淘汰的原因。

位於我國版圖邊緣的三個進入首都候選城市的上海,廣州,哈爾濱,它們各自因為什麼原因最終沒有被選擇作為首都呢?當初哈爾濱其實算是熱門種子選手,它是國內第一個重工業城市,經濟發達。

當時蘇聯還沒有解體,所以它這個城市就有了很重要的戰略地位。一旦爆發戰爭,能夠很快爭取到蘇聯方面的支援。但它的缺點也如它的優勢一樣顯眼,哈爾濱地處北部自然氣候偏冷,不利於發展。

廣州處於珠三角經濟發展帶,經濟實力很強。但地處偏南,不利於國家的統籌安排,遂後來沒有考慮。上海地處沿海,在歷史上也很少有國家選擇濱海城市作為首都的。雖然上海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經濟發達。

新中國成立時,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作為首都

但首都選址的一個考慮因素在於方便實行政治與行政命令,而上海其實是不方便的。南京曾是歷史古都所在地,歷史文化傳承深遠,是作為首都選址的一個好選擇。但近代它作為民國政府首都剛被取代,如此歷史結局實在有些不吉利,作為首都的話實在不好。

重慶作為抗戰時代的大後方,在抗戰時代確實是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的地勢在軍事戰略上確實有著很好的評價,雖然易守難攻,但同樣地發展經濟比較困難。而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地勢封閉,在歷史上也不曾有朝代選擇它作為首都。

五大古都中的其他幾個雖然歷史上享有盛名,但在近代它的經濟發展卻是遠遠遜色於北平,上海等城市的。開封作為久戰之地,受到了極大的戰爭損害,不適合作為首都。如此一比較,確實北京的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好,靠近蘇聯,交通便利,受損不嚴重。

新中國成立時,有11個城市候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作為首都

其實無論最後哪個城市成為了首都,它都將成為經濟政治中心,國家資源是會傾斜於它的。它不僅是一國之象徵,同樣也是人們的期望所在。從結果來說,當初的選擇並沒有錯,北京的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它在經濟,文化方面的建設,放眼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

結語

北京的位置是極佳的,它遏住了由東北進入中原的關口,同時還能在戰事爆發時及時馳援,周圍群山環繞,在地理位置上真是極佳的。如今的北京,已經是國際排名非常靠前的現代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