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遠望,信心十足,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是北宋王安石的作品,名為《登飛來峰》。其實,從內容上看,應該叫“登飛來峰古塔”。飛來峰已經夠高了,山巔上的古塔更高。這樣一來,才能高瞻遠矚,揮斥方遒。至於為何名為《登飛來峰》,估計王安石也想低調一些,畢竟他作為“新黨”,在變法過程中,受到諸多阻力。王安石也不想在一些小事兒上,引起不必要的冒犯。如此命名這首詩,既可以說清楚志向,又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

登高遠望,信心十足,王安石《登飛來峰》

關於飛來峰在何處,有兩種說法。說法一,位於紹興寶林山;說法二,位於杭州西湖岸邊。從詩中描寫的景色來看,更像是描寫紹興的飛來峰。在唐宋時期,寶林山上有一座應天塔。

飛來峰上有一座高塔,據說這座塔共有八千尺那麼高。“尋”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尋等於八尺,千尋就是八千尺以上。唐宋時期的一尺大概是三十釐米,大家可以計算一下這座塔最少有多高。很明顯王安石用了誇張的手法描寫這座塔,作為一首抒情言志的作品,運用誇張可以增強氣勢,讓人在不知不覺間信服作者講述的道理。

登高遠望,信心十足,王安石《登飛來峰》

聽說站在這座塔上,早晨雞叫的時候可以看到太陽在天邊升起。王安石再次強調這座古塔的高度,這座塔是周邊最高的建築物,獨一無二,沒有什麼可以遮擋住這座塔。所以,王安石說,“不怕浮雲會擋住視線。”道理很簡單,王安石站了塔的最高層。

登高遠望,信心十足,王安石《登飛來峰》

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王安石不僅是一位文人,他是一位理想主義的改革家。他立志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面貌,從宋仁宗當政的時候就進言改革。一直等到宋神宗登基,他才有了機會。他在治理地方的時候,取得了一些改革的成功經驗,他想在北宋全境推廣他的改革經驗。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他的立場是沒有問題的,但他遭受的打擊是無法想象的。

登高遠望,信心十足,王安石《登飛來峰》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他和司馬光是好朋友,他們之間的關係相當密切。直到王安石提出變法之後,他們成為敵人。這樣的打擊已經很殘酷了,但官場上的傾軋更加恐怖。王安石對變法充滿了信心,他想讓支援他的人感受到信心,於是他寫詩一首,告訴大家。

身在最高層的王安石沒有想到,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他沒有改變北宋的面貌,反而埋下了黨爭的禍患。有人說,王安石變法失敗,已經預示了北宋必將衰亡。這一點,恐怕是王安石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