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故居

甘國寶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清朝戍臺名將甘國寶

清朝戍臺名將甘國寶出生於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他的出生地是小梨洋村,位於福建屏南縣南部。這個村莊背靠綿延青山,面臨一條大溪。現在是國家旅遊扶貧試點村、福建最美休閒鄉村、福建省第一批傳統古村落、福建省水利風景名勝區。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位於屏南縣小梨洋村的甘國寶故居

小梨洋村的甘國寶故居坐北向南,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是土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樓下廳堂兩側各有三間廂房。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甘國寶故居是一座土木結構的二層樓房

屏南甘國寶研究會成員甘湖柳介紹說:“甘國寶就誕生在大廳右後邊的廂房——西廂房。走進甘國寶故居,給人一種堅固結實的感覺,這是因為當初建造時甘家人非常注重建築的質量。”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由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

沿著樓梯走上二樓最為顯眼的就是一排供人休息的“美人靠”長椅,推開長椅上面的木窗,視野一下就開闊了起來,映入眼簾的是五座不高的小山峰,被當地人稱為:“友情山”。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二樓的“美人靠”長椅

甘湖柳介紹說:“我們這麼平平地看過去,可以看到隔河對面那些山,這些山稱作‘友情山’,因為山是跟我們平視的,像朋友一樣對視的。”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屏南縣設立的文物保護碑

生活中這裡的甘國寶從小天資聰慧,並且練就了一身好武功。村裡的教書先生髮現甘國寶是個可造之材,而村裡的教育水平有限,就建議甘國寶的父親把他送出去培養。

於是在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15年)的時候,六歲的甘國寶隨家到了條件更好的古田縣長嶺村讀書。之後在雍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726年),甘國寶17歲時,全家又遷居到福州文儒坊。現在文儒坊裡的甘國寶故居和祠堂以及古田縣城西街道的長嶺村甘國寶故居也都被列為福建省涉臺文物加以保護。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甘國寶故居的廂房

到了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33年),甘國寶24歲,這一年,他考中了會試第三名、殿試二甲八名的武進士,成為御前侍衛,從此走上了輔佐朝廷,保衛國家的仕途。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甘國寶的戎馬一生中擔任過許多重要的職務,歷任海南、甘肅、青海、貴州、雲南、山東、浙江、江蘇、臺灣等地遊擊、參將、副將、總兵,直到廣東提督、福建水師提督、福建陸路提督兼閩閱操大臣,誥授榮祿大夫。其中最為讓後人稱道的是他兩次駐守臺灣、治理臺灣的功績。特別是他對安定臺灣海疆所作的貢獻,更是為臺灣人民所傳頌。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59),離清政府統一臺灣不久,西方強國仍然覬覦臺灣這塊寶地。乾隆皇帝御筆批示說:“此係第一要地,不同他處,非才幹優良、見識明徹者不能勝任。”甘國寶被欽點為臺灣總兵,這是他第一次領兵駐守臺灣。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屏南甘國寶研究會副會長甘信先介紹說:“甘國寶建立一支克敵制勝的軍隊:

一是管理紀律要求很嚴格,要求一切行動聽指揮,令行禁止,對老百姓的財物秋毫無犯,所以他的兵得到了民眾的擁護。

二是對手下計程車兵官員考核,賞罰分明,手下的官兵心服口服。再一個就是練精兵,你不僅能夠在陸地上打仗,在水上能夠打仗,在船上一樣能夠打仗,練武備戰,常抓不懈。”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二樓的廳堂

甘國寶率領著這支紀律嚴明的軍隊在臺灣鞏固海防,驅除倭寇,保衛海疆。甘國寶治理臺灣時,甘國寶帶著“以訓立身、知訓立行”的家訓,以身作則。他常對官兵說:“‘防陸者不可處於家,防海者不可處於陸’,常常深入民間、駕舟巡海盡守職責,瞭解民眾疾苦、熟悉當地民情,教導臺灣民眾‘明禮儀,勤耕種’,幫助臺灣民眾改善農耕技術。“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在駐守臺灣期間,甘國寶主動配合當地政府開辦“義學”,提高臺灣民眾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同時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臺灣民眾的生活水平。

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61),甘國寶升任福建水師提督。他借鑑治理臺灣的經驗,勤於巡邏海域,保障商船和漁民安全,保衛海疆的安寧,得到乾隆皇帝召見,賜給他花翎頂戴,加授為榮祿大夫。

如果說甘國寶第一次戍臺使臺灣“兵安其伍、民安其業”,甘國寶的第二次戍臺則是扼制了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增進了民族團結。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當時,臺灣六斗門有一個叫董六的土匪,帶著一幫人馬危害鄉民,鬧得當地是雞犬不寧。

屏南甘國寶研究會成員甘湖柳說,甘國寶率領部隊親自坐鎮六斗門。採取了武力剿匪和攻心瓦解並舉的策略,重賞檢舉者,很快就肅清了“六斗門之亂”。

為了防止在出現類似匪患,在平定了六斗門之亂後,甘國寶召集了臺灣地方鄉紳,建立總巡、分巡、輪巡、會哨等巡查自衛制度,防止匪盜侵害,使臺灣治安得到了穩定。這些政績獲得了臺灣民眾的肯定。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福建省甘國寶研究會秘書長甘信先介紹說:“甘國寶調離的時候,臺灣人民去歡送,百姓是送萬民衣,萬民傘,操舟送至鹿耳門而不忍離去,不僅在陸地上送,而且要送到海上還要去送,甘國寶在治理臺灣的時候,獲得臺灣人民誠心誠意的擁護。”

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76年),已經68歲的甘國寶上奏朝廷要求告退養老,乾隆皇帝讓他回福建後出巡福建八府,後來在途經泉州時,他因病去世。埋葬在福州北關外貓兒山上。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甘國寶畫像

甘國寶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的功績逸事被編成多種評活、小說、劇本。前些年,臺灣還掀起過甘國寶熱,拍攝過好幾部以甘國寶為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

在臺灣,目前也有甘國寶的後裔。甘國寶第六代裔孫甘景樂與胞弟甘景炘生長於福州文儒坊,後來甘景樂去了臺灣,兄弟間彼此失去了音訊,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兄弟才重新取得聯絡。兄弟敘舊時便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要尋找祖地的願望。之後,兄弟倆都在努力尋找,卻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祖地。一直到2007年,甘景樂兄弟的這份心願才得以實現。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屏南甘國寶研究會成員甘湖柳說:“ 甘景樂先生,從小生長在福州的文儒坊,1948年的時候去了臺灣,多年以來,他一直有一個心願沒有完成,那就是沒有找到他的先祖。後來確定說他的祖上在小梨洋,第二年他到了福州文儒坊,第二天就跟他的兄弟一起趕到了屏南尋根問祖、家譜對接。到了2009年紀念甘國寶誕辰300週年的時候,甘景樂先生作為特約嘉賓也是帶著他的子女從臺灣趕回來參加這場盛會,老人家非常激動。”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福建省屏南縣甘氏宗親到臺灣會親

說起甘景樂兄弟尋找到先祖甘國寶出生地的歷程,屏南甘國寶研究會成員甘湖柳用了“神奇”這兩個字來形容。

那一年是2006年的夏天,甘湖柳她們一行人去武夷山旅遊,去吃當地的小吃,看到一家“甘氏飯店”。

甘湖柳隨口問了一句:“請問你這個‘甘氏’是哪裡的甘?”店主人回答說:“我是屏南的甘”。那一刻彼此就感覺親近了許多。

甘湖柳又問:“你知不知道甘國寶的甘?”店裡的阿姨很熱情地說:“有啊有啊!上個月有一支從臺灣來的人,他們說是甘國寶的後代。我就讓他寫下地址。”

得知這個情況後甘湖柳抄下了那個地址,回去後透過電腦的信箱跟甘國寶在臺灣的後代取得了聯絡。

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小梨洋故居

甘湖柳說:“我彙報了一下我們屏南小梨洋的情況跟甘國寶的歷史資料。回信的是甘景樂先生的女兒甘燕琪。我們就取得對接,從那以後就聯絡了,我們都有經常互動。2012年的時候,我作為甘國寶研究會的成員代表我們屏南的宗親去臺灣拜訪甘國寶在那裡的一支後代。甘景樂先生和他的子女,從各個地方趕來,他們輩分比我大,我是宗親晚輩,他們對我非常呵護,讓我感受到親情、感情。”

-END-

編輯 | 鄭韶風 陳鋒

圖文 | 楊建華

編審 | 聞 達

喜歡本篇內容請給我們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