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宋仁宗

宋朝在經歷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之後,出現了一位“仁”到骨子裡的皇帝——宋仁宗趙禎。他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母親為李宸妃,後在養母劉太后處長大,他就是“狸貓換太子”典故中那個大難不死的“太子”。

宋仁宗在位的42年裡,宋朝一派繁華,人才輩出,他同樣也成為了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去世時,百姓沒有不哀傷痛哭的,就連乞丐與小孩子都焚燒紙錢,煙霧飄滿了開封城的上空,導致了“天日無光”。就連他的對頭——遼道宗耶律洪基聽到其駕崩的後,抓住宋朝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宋仁宗

直到700年後,乾隆皇帝甚至說: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一個皇帝,到底得做到什麼份上,才能擁有如此的感召力?

1、對官員之仁

大臣們上書言事,往往無所顧忌,哪怕情緒衝動,宋仁宗也不毫不介意。

宋仁宗曾經考慮封張貴妃的叔叔張堯佐當三司使,當時身為御使的包拯不同意。仁宗只好讓步說,“那不行就封他個粗官,當節度使吧”。包拯雖然同意封張堯佐這麼個虛職,但對仁宗“粗官”的說法並不滿意,並反駁仁宗說“節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經做過,恐怕不是粗官。”在爭論過程中,包拯情緒激動,唾沫星子都濺到了仁宗的臉上,仁宗也不生氣。回宮後,張貴妃還鬧脾氣,仁宗並對她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宋仁宗

2、對隨從之仁

有一次,趙禎在外面散步時,走幾步路就回頭看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看什麼。趙禎回到宮後,著急的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並問趙禎:“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趙禎說:“朕頻頻回頭,但是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如果朕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管事的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3、對眾生之仁

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宋仁宗

一天,趙禎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受飢餓使陛下龍體受損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朕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朕寧願忍一時之餓。”

《大學》有言“為人君,止於仁”,而縱觀宋仁宗的一生,他無愧於這個“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