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從公元907年,朱溫覆滅唐朝建立後梁,到公元960年,趙匡胤篡位後周。短短五十餘年,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五個中央政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這五個政權中壽命最短的後漢只有四年,最長的後梁國祚也僅十七年。五代迭立的同時,中原以外的地區更加混亂,光稱王稱帝的政權就有十數個,其他中小型藩鎮更是數不勝數,史稱十國。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在這個大混亂時期,武人擁兵自重,互相攻伐,中原地區不但內亂不已,還要應對日益興盛的契丹人的威脅,似乎永遠看不到結束亂世的希望。然而宋朝奇蹟般地結束了這一切,穩定了政局,掃平了地方割據勢力,實現了內地的初步統一。趙匡胤兄弟是如何做到的呢?

後梁們的煩惱

佔據中原的五代政權雖然權力更迭混亂,但對諸地方藩鎮一直保持著優勢,實際上只要中原政權能夠穩定住政局,五代中任何一朝都有能力結束分裂。然而五代國君各有各的煩惱,或外有強敵,或內有反叛,總之難以執行一個穩定而有效的統一戰略,導致亂戰不止。我們先來具體看看五代國君為何沒能完成這一歷史任務。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後梁是五代中的第一個政權,由唐末實力最為強大的藩鎮朱溫所創,然而他遭遇的敵人也最為強大,也是中原相對地方優勢最小的時期。終朱溫一世,拿盤踞河東的李存勖父子也沒什麼辦法,朱溫那些不成器的兒子更是對付不了,最後也是亡在李存勖手上。後梁疲於應對晉國,當然沒有精力去對付其他割據勢力。

李存勖建立的後唐倒是很有希望提前實現統一,不但領有中原、河北、河東,還攻佔了關中和蜀地,疆域達到五代之最。周遭諸勢力中包括還未真正壯大的契丹,都不是後唐的對手。然而李存勖御下乏術,不得人心,稱帝后不恤民力,引發動亂,最後眾叛親離,死於叛亂。繼任的李嗣源是個老好人,挺注意團結眾將的,可惜他年歲已大,已無雄心去征戰天下,坐視各地藩鎮自立而不加干預。後來石敬瑭引入契丹勢力爭位,後唐在內憂外患中崩潰了。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石敬瑭建立的後晉,因立朝藉助了外部勢力,面對契丹就要低人一頭。故為人所不齒,眾心不附。石敬瑭後繼任的石重貴有意改變這種現狀,同契丹的爭鬥就此成為後晉後半段的主調。由於石家得位不正,很多藩鎮不願真心出力,最終導致後晉不敵契丹亡國。

後漢僅存在了四年,自然沒有心力對外征戰,而且光應付國內的叛亂就夠忙乎的了。

後周是繼後唐之後第二個有機會結束亂世的朝代,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都是明君,做事張弛有度,對帝國的發展有著明確的規劃,統一大業已經走上了正軌。可惜柴榮命太短,死後不久就被手下大將篡了國。

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上位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穩定了朝局,並繼續完善和推進柴榮的統一計劃,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趙匡胤兄弟之所以成功必然要念後周的好,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所以要探究宋朝的成功,必先弄清郭威父子何以能開創大好局面。

郭威的幸運和不幸

後周一朝之所以有餘力開展統一運動,核心原因是初步解決了藩鎮尾大不掉的問題。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五代爭鬥頻仍的關鍵原因是中原統治者無法完全控制地方藩鎮,後唐、後晉、後漢的滅亡全都跟控制區內的藩鎮反叛有關。而後周建立時,藩鎮雖然仍時有騷動,但已經翻不起多大的浪花,後周得以專心國政。這五十餘年,藩鎮勢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弱。

後唐時,李嗣源靠鄴城人馬和部分禁軍,幾乎是兵不血刃擊敗了李存勖;李從珂依靠鳳翔軍險勝唐愍帝李從厚;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聯合契丹,才覆滅了後唐禁軍。後晉時,各地屢有叛亂,但已經很難取得大的戰果。後漢時,禁軍對付反叛藩鎮已經很是容易,郭威也是靠鎮壓叛變藩鎮取得了無尚威望。後周時,藩鎮若不聯絡外援已經不敢起事了。

藩鎮勢力的減弱和中原政權中央軍實力的變化息息相關。後梁朱溫的中央軍改編自他的班底宣武軍,實際掌控的僅有河南中南部至山東一帶,其他地區都要依靠忠誠度很值得懷疑的藩鎮統治。李存勖滅後梁時,禁軍主力源自河東軍,並收編了河朔重鎮魏博軍。李嗣源起事時,又將鄴城的人馬編入禁軍。石敬瑭和劉知遠都是從河東起家,帶走了當地藩鎮相當數量的精銳兵士。從後梁到後漢,地方藩鎮的人馬不斷匯入中央軍,造成的後果是禁軍越來越多,藩鎮越來越弱。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郭威起事時,不但領有河北諸藩鎮人馬,還是樞密使,名義上領有全國兵權,在禁軍中威望頗高。他率軍進攻開封時,禁軍不少將士便紛紛投誠,迅疾實現了王朝的更迭。

郭威的上位得到了禁軍和強藩的一致支援,可以說是五代中建國最容易的一位,也方便了他日後進行變革,這是他的幸運。然而有得有失,他運氣的背後是人生大不幸。

郭威起兵時家眷都在汴京,後來漢隱帝劉承祐為了洩憤殺絕了郭家,導致郭威登基後親屬只剩一直跟在身邊的養子柴榮。所以柴榮成為後周未來唯一的皇位繼承人,郭威倒是省去了該立養子還是親子的糾結。郭威的這個不幸對於後周來說是大幸,因為柴榮是五代不世出的英主,他的繼位將後周推上了巔峰。如果郭威有親子在世,他就算還能坐上皇椅,估計也難保皇位穩固,畢竟五代最不缺的就是野心家。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柴榮上臺後,牢牢把握住了皇權,延續了郭威勤修內政的風格,輕徭博弈,重正禮教,吸引大批他國民眾附周,後周國力達到五代之最。除此之外,柴榮更大的建樹還是在軍事方面,首樁大事是改組了禁軍。

柴榮裁汰了大批軍紀和戰力都很堪憂的舊禁軍,另起爐灶招募新軍,組建殿前諸班。舊禁軍兵源複雜,很多出自各地藩鎮,很難保證對朝廷的忠誠。而新軍大多來自開封周遭,入伍後又由朝廷出面將家屬盡遷到京都居住,由此將這支主力部隊完全掌控在了朝廷手中。殿前軍雖然人數不是最多,但都是精兵悍將,裝備亦是最佳,成為後周手上的絕對王牌。

柴榮透過改組禁軍,進一步強化了禁軍相對藩鎮、後周相對敵國的優勢地位,為統一鋪平了道路。只要繼任者不是個無能之輩,統一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趙匡胤的特別

後周的準備工作毋庸置疑非常重要,那麼趙匡胤憑什麼就能成為後周的繼任者呢?

趙匡胤之所以能順利篡位,而且還是五代更替中最溫柔的一次改朝換代,最核心的原因是他得到了後周禁軍的支援,將篡位阻力降到了最低。趙匡胤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就要先從他的出身說起。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五代各朝欲篡位者,不管成不成功,絕大多數是出自藩鎮,不管是李嗣源,亦或石敬瑭,還是劉知遠,他們都是出自河東,地方色彩都很濃厚。郭威則是兼具地方和中央兩種身份,既是後漢名義上的全軍總司令,又直管河北諸鎮。而趙匡胤從發跡到上位,全都是在中央軍度過的,雖然得過數個節度使的官職,但都是遙領,和軍銜差不多,根本沒有實際領地。趙匡胤純粹的出身幫助他免去了很多麻煩,道理很簡單,但凡改朝換代最大阻力都是來自中央軍,而趙匡胤本身就是禁軍的最高長官,最大的阻力成了助力,自然事半功倍。尤其是在後周時,禁軍的優勢地位得到加強,地方藩鎮軍隊已經無法抗衡禁軍。趙匡胤雖然在地方上沒有勢力,但是禁軍的強大足以忽略這一劣勢。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趙匡胤21歲時投效郭威,備受賞識,尤其是在柴榮當政時期,後周討北漢的高平大戰和伐南唐的淮南之役中,趙匡胤都立下頭等戰功。在他32那年,柴榮病重,擢升他為殿前都點檢,即禁軍統帥,並獲得了輔政大臣的地位。從白丁到首席統帥,僅僅用了11年的時間,柴榮之所以如此抬舉趙匡胤,除了他的確很會打仗外,還有一層更加隱晦的可能,趙匡胤根基太淺這個劣勢正和他意。

殿前都點檢在趙匡胤之前是由柴榮的姐夫張永德擔任,作為郭威的女婿,他威望甚高,而且也是有皇位繼承資格的。雖然這人一直老實巴交,沒有反對柴榮的跡象,但柴榮自知時日無多,而他的兒子才七歲,不可能鬥得過張永德。柴榮這才有意架空張永德,另選一個根基淺的做統帥,這樣既不至於前驅狼後來虎,還能相互制衡,如此便能保住柴家的皇位。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張永德劇照

事實證明,柴榮低估了趙匡胤的人脈,也高估了張永德的野心。

趙匡胤雖然沒什麼背景,但這人很會來事,在剛投入郭威帳下後,就結識了一幫得力弟兄,史稱義社十兄弟。他們相互扶持,成為禁軍中不可小覷的力量。但他們的影響力主要在中下層軍官中,這才沒有被柴榮充分重視。然而柴榮死後,在陳橋驛兵變中,趙匡胤正是靠著這幫兄弟,裡應外合迅速佔領開封的,將兵變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而張永德在整個事件中始終置身事外,完全沒有替外甥皇帝出頭的意思。張永德要不然是沒有勇氣反對趙匡胤,要不然就是對柴榮的猜忌還耿耿於懷,又或許是兩者皆有吧。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趙匡胤在佔領開封的過程中,禁軍中試圖反抗的將領僅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而且還沒起事就被禁軍兵將誅殺。趙匡胤在禁軍中這麼得人心,也不全是他結拜兄弟們的幫助,說起來可能還是要託柴榮的福。

柴榮大舉重組禁軍,抬高殿前司的地位,傳統禁軍主力侍衛司的地位相比便下降了,而且還被裁撤了大批兵士,必然會得罪禁軍中眾多既得利益者。柴榮在世時,這些驕兵悍將不敢發牢騷,現在皇位上只是一個七歲孩童,此時不鬧一鬧,哪對得起自己的委屈。

趙匡胤的確對人心的把控細緻入微,對時局的判斷也是敏銳無比。他察覺到了軍心可用,在還沒有徹底坐穩都點檢位子時就大膽兵變,並且一舉成功。當然,坐上皇位和坐穩皇位還是兩碼事。事實證明,在至少在政治情商方面,趙匡胤的確比柴榮強。

趙氏兄弟的腹黑

趙匡胤入開封時,只有韓通反抗,按理說誅殺韓通的人趙匡胤該大大封賞,然而他卻沒這麼做,反而對行事者王彥升明升暗降。

趙匡胤在黃袍加身時向兵將約法三章,回京後切勿騷擾民眾,最大程度吸聚民心。然而王彥升不但誅殺了韓通,還將韓府滿門抄斬,這顯然有悖趙匡胤和平政變的初衷,不利於他收服那些舊日同僚。當然趙匡胤也不能就此斬殺王彥升謝罪,這不但會落下賞罰不明的名聲,還會寒了隨他起事眾將士的心。明升暗降就成了最合適的手段,不得不說趙匡胤處理的尤為得當,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

這還只是趙匡胤的小手段,他的杯酒釋兵權才是更厲害的表演。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這個故事在歷史課本上都有,講的是趙匡胤請禁軍高階將領宴飲,藉口害怕他們的部將再來次“黃袍加身”,“身不由己”地謀反。這些將領哪不明白皇帝的意思,紛紛直接表示交出兵權,回家養老。在君臣相宜的祥和中,趙匡胤握緊了兵權,起用了大批名望低的年輕將領來替代老兄弟,並且趁機分割了殿前司的管理系統,便於皇帝直接掌控。

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以為這事發生在趙匡胤統一天下後,事實上趙匡胤在稱帝第二年就把這事幹了,完全不在乎日後有沒有人替他打仗。事實證明,後周留下的禁軍能人輩出,趙匡胤起用的新將領們也不賴,完成了後續的統一大業。還有一點,趙匡胤在位期間根本沒完成統一,他的繼承者弟弟趙光義最終結束了十國時代。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趙匡胤為何沒把皇位傳給親子,而是給了弟弟,這事可能永遠也說不清了。趙光義確有弒兄的嫌疑,但從維繫宋室統治來說,效果還不錯。

趙匡胤去世時,年紀最大的兒子趙德昭並無多大影響力,相反趙光義早早隨兄長起事,名望甚高,影響力僅次於皇帝。前朝時有叛亂,多是由主少國疑而起,趙光義繼位,能夠完美延續皇室的影響力和權威,不至於被外人小覷。

趙匡胤完成了統一大業的大部分,消滅了對宋朝威脅最大的南唐和後蜀,兩湖和南漢也被幹淨利落的拿下。趙光義上臺後,繼而吞併了福建陳氏和浙江錢氏,向北克定北漢,結束了自唐末以來藩鎮並立的局面,統一了關內諸地。

宋朝統一策略的巧妙

在中國曆次統一戰爭中,漢高祖劉邦用了4年,光武帝劉秀是12年,唐高祖李淵用了5年。這幾位起兵時都要面對遍地的割據勢力,這也是柴榮立下“十年開拓天下”目標的依據所在。從速度上來說,趙氏兄弟要慢了很多。而從起點上來說,趙氏又比那幾位前輩高了不少。趙匡胤繼承的是具有正統地位的中央政權,本就有統御藩國的法理基礎,所以發動戰爭在道義上沒有負擔。劉邦們的地位則沒有比其他勢力高到哪裡去,理論上大家是平等的。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趙氏兄弟坐擁前輩們所沒有的巨大優勢,卻交出瞭如此差的成績單,看上去很是說不過去,但不能就此說明趙氏能力差。相反,趙匡胤的穩紮穩打是結束五代十國的最佳策略,有效防止了藩鎮勢力的反噬,避免成為了後唐第二,保住了這一得之不易的成果。

宋朝的統一戰爭面臨的困難和之前諸代都有所不同,一是地方藩鎮勢力經營日久,當地民眾的認同感很強;二是域外勢力的干涉,契丹就曾多次親自下場阻止中原政權打擊藩鎮。如何破局,趙匡胤採取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略。

先易後難,即先吞併實力較差的藩國,再圖強國。

這一方面隔斷藩國之間的聯絡,另一方面可以透過這個範例,教導各國民眾接受即將統一的事實,為日後的滅國戰爭減小阻力。宋朝統一戰爭的第一個目標是盤踞湖南的周氏和荊南的高氏,這兩個藩國也正是實力最差的。先是周氏發生內亂,幼主周保權請兵宋廷求援。趙匡胤趁機借道荊南,施假道滅虢之計,接連攻佔了荊南和湖南,由此正式開啟了宋朝的統一戰爭。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宋軍連滅兩國,整個過程並未發生血腥戰事,戰後亦禁止劫掠,維持當地的生產生活秩序。事後趙匡胤也善待了兩國國主,不但沒有圈禁,還外派他們去他地做官。這場模範戰爭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他藩國抵抗意志。

隨後宋軍先後滅蜀,平南漢,降服南唐,最後早早就投效了宋廷的吳越和閔國在趙光義稱帝后入朝獻國。宋軍統一南方的戰爭並不是一氣呵成的,從滅蜀到滅南漢間隔四年,從南漢到南唐又是六年。這種步步為營的統一形式為歷代罕見,一是因為這些藩國對宋朝威脅很小,趙匡胤不急於消滅他們;二則是從容消化新地盤,更好地恢復並增強國力。就像前面所說的,各地藩鎮隔絕中原政權達數十年,要讓當地人完全接受新統治者,必須要付出時間的代價,而且宋廷還需時刻提防北方,一切都要慎之又慎。

先南後北,即先掃南,再集中精力對付北漢和他背後的契丹。

自石敬瑭獻出燕雲十六州,契丹人南下的慾望日愈強烈,先是攻滅後晉,後來又和後漢、後周多次爆發戰爭,還經常勾連南唐、後蜀阻撓後周、北宋的統一戰爭。此時契丹的角色和十九世紀德意志統一時的法國很相似,契丹人也明白分裂的中原對他最有利。如果有機會先徹底打殘甚至消滅契丹,中原政權再行統一絕不會如此緩慢。然而此時的契丹軍力強大,又有廣袤的戰略縱深,根本不是一兩場戰爭就能解決的。所以先南後北也是無奈之舉,等積聚了全國的力量再同契丹對陣,無疑會更從容。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公元969年,趙匡胤在消化完後蜀後,就曾想打北漢一個措手不及,一度兵圍晉陽,結果在契丹的阻撓下功虧一簣。趙匡胤不得不迴歸“先南”的戰略,擱置北漢,著手滅南漢。

“後北”的工作最終是由趙光義和他的子孫來推行的,公元979年,趙光義傾全國之力北伐,一改先下晉陽再攻契丹的策略,一開始就將作戰重點放在了阻擊契丹援軍上面,最終攻滅北漢,完成了漢地的初步統一。趙光義之後沒有放棄奪回燕雲的嘗試,多次北上伐遼,結果契丹人的國力恰好也在巔峰,宋朝的統一戰爭無奈停在了最後一步上。

結語

宋朝何以能結束五代十國

趙光義劇照,五代十國的最後終結者

經歷五代五十餘年的積累,中原政權積蓄了足夠的軍事力量,強大到足以掃滅藩國,宋朝繼承的可不僅僅是後周的基業。趙匡胤兄弟恰逢其會,微妙的出身、上天垂戀的際遇、仁厚腹黑的行事風格,讓宋人穩步統一了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