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死子繼宗法制盛行,兄死弟及的趙匡胤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文 | 心儀

宋太祖趙匡胤,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傑出皇帝。他勤政愛民,寬仁大度,不近聲色,崇尚節儉,整日忙於戰事、國事。剛剛統一江南, 又馬不停蹄地指向北漢。就在這全勝在望的令人激動時刻, 他毫無預兆地離開了人世。

父死子繼宗法制盛行,兄死弟及的趙匡胤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趙匡胤雕像

繼承趙匡胤帝位的既不是他的長子趙德昭, 也不是他的次子趙德芳, 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這在當時“父死子繼”宗法制盛行的情況下,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此引來了世人的種種猜疑, “兄死弟及”便成了千古懸案。

一、 “燭影斧聲”—— 趙光義絕無殺機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 為什麼在死前還出現了“燭影斧聲”?

關於趙匡胤的死亡之謎,宋以來民間流傳有各種關於此案的文獻資料。這些資料,多數是私人寫的。其中既有可信程度高的的可貴資料,也有荒誕的軼事傳聞。

談論最多的是《湘山野錄》,其中說道:

宋太祖在命危時於雪夜“召開封府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 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

這段話描述了宋太祖趙匡胤死之前出現的 “燭影斧聲”。“燭影斧聲”,聽起來感覺是血淋淋的殺人現場。

父死子繼宗法制盛行,兄死弟及的趙匡胤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是趙匡胤想殺弟弟趙光義嗎?

不可能

。兄弟二人平素關係很好, 有事經常在一起相商, 絕無相害之意。假如真的想殺弟弟,趙匡胤隨便派個大將或定個罪名就可以了, 何必在自己生病時特意把他召來用斧子剁他呢?

是趙光義想殺哥哥趙匡胤嗎?

更不可能

。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趙光義想殺趙匡胤是很很容易的。乘著皇兄生病沒有力氣,一把把斧子搶過來, 再砍死皇兄。

但是!

拿斧頭的是趙匡胤,躲來躲去的是趙光義

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燭影斧聲”的意思。這裡的斧聲,只是用斧戳地的聲音,並不是剁人的聲音。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 有不勝之狀”, 說的是趙光義不勝酒力,離開餐桌又被趙匡胤拉回來。跟現代人的應酬場面頗為相似,一個勸酒,一個擋酒。兩個人推推就就,喝到了半夜。

為什麼兩個人夜晚暢飲呢?這裡就要說到當時的戰事背景了。

“党進率兵抵北漢城下,列寨於河汾之南,敗其軍數千人於太原之北,獲馬千餘匹”

死的前一天又有

“ ( 郭進) 領兵出忻代路,俘北漢山後諸州民三萬七千餘口”

趙匡胤征伐北漢捷報頻傳,眼看著勝利在望, 極度興奮的趙匡胤特邀皇弟來開懷暢飲。

父死子繼宗法制盛行,兄死弟及的趙匡胤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趙匡胤酒量很好,時常貪杯喝醉,與朋友出遊時, 就常有“三人者每劇飲爛醉”的情形。而且不光自己喝,還喜歡勸酒,不管旁人能不能喝,都要命令別人盡情喝。弟弟趙光義酒量不行, 在燭影中已經看到他那種不勝酒力打晃的樣子, 可是趙匡胤非要與他痛飲不可。趙光義幾次因飲不動而離席, 趙匡胤也幾次把他拉回來。這就是在燭影中所看到的“時或避席”。

至於那把斧子, 雖然發出了聲音, 但

並也不是兄弟相鬥的兇器

當天夜裡三更時,二人喝完了酒,趙匡胤要看看外面大雪下得怎樣。一出門, 就便撈了一把斧子, 想試探雪下的深淺。

斧子從哪來的呢?古時天子居室在門窗之間要放一把斧子的。

父死子繼宗法制盛行,兄死弟及的趙匡胤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此斧並非武器,是用來鎮邪的吉祥物。《儀禮》說:

“天子設斧, 依於戶牖之間。”

趙匡胤一面用斧頭試探雪下的深淺, 一面向雪地猛戳幾下看看冷凍的程度。斧頭碰在雪地上, 發出“硜硜 ”的聲音。這時他又回過頭來, 對屋裡醉朦朦的皇弟大聲說道:“好自為之!好自為之!”

所以,千百年來, 大家對“燭影斧聲”誤解太深。“燭影斧聲” , 說的是飲酒、 戳雪場面,並沒有看出任何趙光義弒兄的殺機。趙匡胤極大機率是患有心臟病,當晚心情好飲酒過量,導致心臟病發作,凌晨突然死去。

二、 “兄死弟及”是偶然也是必然

宋太祖趙匡胤死的第二天, 趙光義正式即皇帝位,成為後來歷史上著名的宋太宗。趙光義接班, 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說他是偶然的, 是因為其中絕無策劃已久的篡權陰謀;說他是必然,是因為趙匡胤死後,只有趙光義有能力稱帝。

關於宋太祖死後,宋太宗得位的情形, 司馬光有較詳的記載:

“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為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 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 何待之有? ’遂與之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耶? ’ 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可以看出,趙光義當時是有急切稱帝的想法,所以在臣宦引導下都顧不得坐車,急忙踏雪跑到宮內, 不待通報就闖進了大寢,達到了搶先登位的目的。

父死子繼宗法制盛行,兄死弟及的趙匡胤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宋皇后一心想讓次子趙德芳繼承帝位,她深知, 只有德芳搶先到來, 才有可能實現。可惜

趙德芳晚來一步

, 皇權旁落。明智的宋後, 只好順勢而行。

臣宦們應該站哪邊?站在宋皇后一邊,如果事情沒成,則自身難保;站在勢強的晉王(趙光義)一邊,事成,則得福;事敗,亦無害。所以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晉王(趙光義)。在這樣的情勢下, 趙光義順利登上皇兄留下的寶座。

雖然趙光義這次順利接班是歷史的偶然,但皇位由他繼承,這是必然發生的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 為其兄黃袍加身曾立下汗馬功勞。趙光義與趙普直接籌策與指揮了“陳橋兵變”。當趙匡胤坐上龍椅時, 不會忘記這裡有趙光義的一半功勞。

父死子繼宗法制盛行,兄死弟及的趙匡胤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其次,趙光義業務能力強。不僅在“陳橋兵變”中顯露出才華;在之後的朝政中,趙匡胤也常讓皇弟參與大事的策謀,從中也表露出他的卓見。

再次,就是趙光義既有權勢又有威望。他身任開封府尹,相當於後世的首都市長,當時這個職務對國家政權安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他待人友善,朝廷內外有許多他的好友。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趙匡胤很關愛、器重他的皇弟。趙匡胤在世時常約趙光義私下飲酒,直至死前還如此,這說明他們關係的親密。有事常與趙光義商議,甚至太祖微服私訪這樣的密事,也有時約光義同往,這說明對趙光義的器重。甚至在近臣中還曾流露出 “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的話。

趙光義

有功勞、有才能、有權勢、有威望,有太祖的關愛、器重

,所以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就是趙光義。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不是趙光義即位,而是是年僅18歲的趙德芳當皇帝,無權無勢無經驗的他,極有可能被奸臣奪走皇位,那樣的話大宋王朝就岌岌可危了。

全文完

參考文獻

《湘山野錄》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

《宋史 · 后妃傳》

《涑水紀聞》

《儀禮 · 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