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僅靠半個荊州就威震華夏,孫權得到整個荊州,為何碌碌無為?

1、孫權得到荊州後,也做了不少“威震華夏”的事。

關羽敗亡的時間是公元219年末,公元220年,孫權幾乎得到了荊州全境。也就在同一年,孫權即發動了北伐,這次戰役迫使曹魏全線退縮,將防線從襄陽撤到了宛城一帶,孫權部將陳邵成功攻佔了襄陽。

關羽僅靠半個荊州就威震華夏,孫權得到整個荊州,為何碌碌無為?

從戰略意義上講,孫權的這次出擊,戰果並不遜色於關羽。因為劉表死後,荊州被魏蜀吳三家瓜分,其中曹魏佔據的就是荊州北部的襄樊據點,這兩個據點既是曹魏南下的根據地,也是抵擋蜀吳的前哨站,戰略意義巨大。周瑜當年就曾說過“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

關羽僅靠半個荊州就威震華夏,孫權得到整個荊州,為何碌碌無為?

只可惜,當時吳蜀交惡,孫權的防禦重心依然在江淮和荊州西邊一帶,所以,當曹丕代漢稱帝,政局穩定之後,由曹仁和徐晃再次統兵南下,奪回了襄陽。但孫權對於從荊州方向北伐始終沒有放棄。

關羽僅靠半個荊州就威震華夏,孫權得到整個荊州,為何碌碌無為?

孫權於公元226年、234年、237年、241年、243年多次從荊州發動北伐,目標依然是襄樊地區。其中,公元241年的北伐,兵力多達5萬,東吳戰將朱然、孫倫將樊城團團圍住,諸葛瑾、步騭率軍攻入柤中(襄陽西南,今湖北南漳縣)。後因司馬懿帶著大批曹魏援軍趕到,東吳被迫撤軍。

此後襄樊一線成為吳魏拉鋸戰地區,曹魏無力突破東吳防線南下,東吳也無力攻破曹魏的襄樊。所以,不能說孫權在荊州是碌碌無為的。

2、僅靠半個荊州的關羽,為何取得的戰果反而比孫權還要大?

關羽僅靠半個荊州就威震華夏,孫權得到整個荊州,為何碌碌無為?

這是因為東吳存在一個地理上的弱勢。荊州在蜀漢手中,關羽可以全身心北伐,而不用擔心曹魏“圍魏救趙”去攻打益州本土。因為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當年王平僅靠不足3萬的兵力就成功擊退了曹魏10萬來犯之敵,守住了益州的門戶漢中,足見益州的地理優勢。

關羽僅靠半個荊州就威震華夏,孫權得到整個荊州,為何碌碌無為?

但東吳就不同了,東吳的江淮地區並不具備地理上的易守難攻優勢,曹操就曾制定過“以江淮為基地,俟機南下,觀兵於吳會”戰略,這就導致了東吳不得不將大量的兵力部署在江淮一帶,畢竟,一旦曹軍從此地突破長江防線,建業將首當其衝。騎兵不佔優勢的東吳,喪失長江天塹優勢後,很難擋住曹魏的進攻步伐。孫權曾先後六次親征合肥,就是希望能夠減輕長江防線的壓力。

所以,孫權一旦把兵力集中到荊州一線發動戰略攻勢,那麼曹魏必定在江淮一帶有所動作,以牽制東吳主力。

關羽僅靠半個荊州就威震華夏,孫權得到整個荊州,為何碌碌無為?

除此之外,有過當年關羽“威震華夏”的教訓之後,曹魏對於荊州防線更為重視,即便孫權在荊州部署的兵力已經遠超當年的關羽,也已經無法重現關羽當年的輝煌了。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魏未做好充足的戰略準備,所以諸葛亮很輕易地得到了三郡,但當曹魏回過神之後,諸葛亮此後的數次北伐就只能進入僵持態勢了。荊州之於東吳,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