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景元四年(263年)四月,曹魏實際控制者司馬昭令鍾會、鄧艾率諸軍大舉伐蜀, 由鎮西將軍鍾會統十萬大軍分別從斜谷、子午谷等地進取漢中,徵西將軍鄧艾率三萬人馬自狄道攻沓中,以牽制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軍三萬,自祁山攻陰平橋頭,以截斷姜維退路。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事前,司馬昭曾召集大臣們商議滅蜀之事 。諸臣皆以為時機未到,不可輕舉妄動,唯獨司隸校尉鍾會支援司馬昭出兵。司馬昭向群臣分析道:

“自壽春之亂平定後,國家免役六年,修兵治甲,以備討二虜(指吳、蜀),如今看來,吳地廣而下溼,用兵較為困難,不如先取巴蜀,三年後順流而下,水陸俱進,可成滅虢取吳之勢。現在算來,蜀兵眾不過九萬,如果派一軍牽制姜維於沓中,使其不能東下,然後直指駱谷,從防衛薄弱之地襲擊漢中,以劉禪之闇劣,邊城一旦攻破,人心必然震動,其亡可知”。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司馬昭極力說服不同意西征的鄧艾,於是以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準備大舉伐蜀。

蜀大將軍姜維見魏軍調整兵力,調動頻繁,似有伐蜀跡象,便上書後主劉禪請求增兵支援。彼時專權的宦官黃皓信奉巫鬼,他求神問卜,糊弄劉禪說魏軍不會來攻,其餘大臣對於邊境之事皆一無所知,生性昏昧的劉禪聽信黃皓的話,於是把姜維的奏疏束之高閣,對其建議置之不理,仍舊沉湎於聲色犬馬、花天酒地中。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當年(263)夏,鍾會十萬大軍被姜維阻截於劍閣雄關,久攻不克,進退不得,而徵西將軍鄧艾則自告奮勇,率萬餘精銳另闢蹊徑,偷渡700裡陰平險道神不知鬼不覺搗入蜀境,出陰平後經江油、綿竹直搗成都平原,蜀後主劉禪在實力仍存的情況下不戰而降,斷送了其父劉備窮其一生打下的蜀漢江山,丟人加現眼。“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千古笑柄,劉禪劉阿斗也成了昏君的代名詞。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最崇尚氣節。你打不打得贏是一回事,你敢不敢拼則是另一回事。從當時蜀漢的國情來看,並非不堪一擊, 完全可以與魏軍較量一番的。

據《三國志》、《 魏略》等典籍記載,蜀漢後期,蜀國雖然實力雖大不如前,但除漢中被鍾會攻取外,其領土面積與國力並未遭受太大損失。鄧艾雖然冒險偷渡陰平,突入蜀地,但他所率的軍隊人數有限,據西晉史家、官拜給事中的袁準估計,隨鄧艾翻越陰平入蜀的軍隊撐死不會超過一萬人。《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也說:“(景元)四年秋,(司馬昭)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彼時曹魏徵西將軍鄧艾麾下統共不過只有三萬人馬。準備偷渡陰平險道前,鄧艾為了涉險出奇,將所部人員進行了精簡,裁汰老弱羸卒,挑選精壯敏捷之士,所以最後隨鄧艾入蜀的總兵力為一萬左右是可信的。

據記載,陰平險道山路崎嶇,溝谷縱橫,有700裡無人之地,魏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如此險要的行軍路線,只能靠兩條腿和一雙手“攀木緣崖” 艱難跋涉了, 戰馬和大型攻城器械肯定是無法攜帶的。眾所周知,來自北方的魏軍長於騎戰,而鄧艾率一萬將士涉險而來,戰馬又帶不進來,失去了騎兵的魏軍與長於步戰的蜀軍比也就不再具有明顯優勢了。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從古今數不勝數的攻防戰例看,守方因有城垣為依託,即使兵力比攻方少也能守得住,而進攻一方在沒有內應的情況下,若想攻克城池,至少要有比守軍多數倍的兵力才行。想當年,劉備取益州圍攻成都時,劉璋在兵力不佔優的劣勢下還堅守了一年之久。

彼時的蜀漢,雖然漢中丟失,諸葛瞻父子與尚書郎黃崇敗死綿竹,損失了部分戍守成都的御林軍 ,但其精銳主力仍在,其中姜維部5萬精兵基本完好無損,廖化、張翼、董厥、羅憲等將領所統軍隊也未遭戰損,駐守南中(今雲南)的大將、建寧太守霍弋正準備率軍來援成都,東吳將軍丁奉也奉命率大軍溯江西援……假如劉禪組織得當,拼死堅守,不但可以守住成都,甚至可以爭取時間,扭轉戰局,會合諸軍來個甕中捉鱉,將孤軍深入的鄧艾部一舉團滅。加入劉禪拼死堅守,待姜維、丁奉、霍弋等率援軍趕到,鄧艾孤軍的末日也就到了。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那麼,面對已呈強弩之末之勢的鄧艾孤軍,劉禪手中仍有無數牌可打,他卻為何不戰而降呢?

聽說鄧艾兵臨城下,蜀漢朝野震動,百姓紛紛出逃,禁止不住,竟無人願與國共存亡 。後主劉禪更是驚慌失措,沒了主意。“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 。劉禪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大家面面相覷,都束手無策。

《三國志·蜀書·譙周傳》記載:

“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亦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南奔”。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眾大臣有主張逃往東吳尋求庇護的,有主張逃往南中苟延殘喘的。可以明顯看出,沒有一個主張堅守待援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蜀漢統治集團內部一致認為成都萬難守住,只有一條路:逃!

之前的蜀國,不是諸葛亮出祁山就是姜維十一伐中原,全都是主動進攻曹魏,這次變作曹魏攻打自己,攻防角色突變,被動防守的心理準備不足,導致君臣信心不足,無法組織起像樣的抵抗。

而且鄧艾出奇兵直搗成都,魏軍驟至,好似從天而降,劉禪等人對敵方兵力的真實情況一無所知,因敵情不明而造成嚴重戰略誤判。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因為資訊溝通不暢,蜀漢最高層甚至以為魏軍數十萬主力已經徹底摧垮了蜀軍防線,已長驅直入,攻入蜀國腹心,大勢已去了。由於姜維的數萬精銳遠在劍閣,鞭長莫及,蜀人風聲鶴唳,無心戀戰。假設劉禪知道攻到成都附近的魏軍只是一支人數很少、孤立無援的敢死隊,他也一定會精血守城、誓死抵抗的。

況且之前由於諸葛瞻在綿竹之戰中指揮失誤,兵敗身死,使蜀漢君臣的心理受到了沉重打擊。彼時的蜀漢,因諸葛亮、姜維不斷用兵,導致國家疲憊,百姓力竭,加上蜀國長期用嚴刑峻法實行統治,已經徹底失去民心。大難一到,已經無人願意同仇敵愾,與入侵之敵拼死一戰了。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說:

“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排程,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止”。

蜀國認為自己山川雄固,敵人輕易進不來,便疏於防範,等聽說鄧艾已進入陰平,人心惶惶,百姓都跑到山裡躲避兵災去了,官府也禁止不住。

長期以來,蜀漢窮兵黷武,稅役繁重,而且久戰無功,百姓早已不願再為國出力了,無人願意共赴國難了。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和南中的援軍,最終能否扭轉戰局?

在蜀漢群臣看來,當時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逃往東吳或南中,要麼降魏。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在大投降派譙周的勸說下,劉禪在本錢仍存的情況下,決定獻城降魏。立國42年的蜀漢至此灰飛煙滅。

據記載,已經率軍退到巴郡的姜維接到劉禪令他投降鍾會的敕令後,便從東道與廖化、張翼、董闕一道投降曹魏。蜀漢將士接到投降命令後,紛紛拔刀斫(砍)石,以發洩心中的不滿和憤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