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被洋人侵略,同時又重用洋人為官,晚清到底怎麼了

自1840年英國侵略軍以堅船利炮轟開清朝國門之後,曾經強盛一時的清王朝就逐漸淪為了列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無論是遠赴重洋而來的英國、法國等西歐列強,還是北方鄰國沙俄,甚至連曾經的“小弟”島國日本都敢於向“大清”發動戰爭。

然而儘管飽受列強入侵,但晚清朝廷卻又重用了一大批洋人為官,從帶兵訓練作戰,到從事外交經濟,可謂無所不包,很多人甚至還做到了一二品級別這樣的“高位”。這也成為了晚清一道光怪陸離的“特殊風景”。

不斷被洋人侵略,同時又重用洋人為官,晚清到底怎麼了

上圖_ 李泰國(1833~1898),英國人,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

在清朝謀得高位的各路“洋官員”

以“日不落帝國”自居的英國不僅曾一度是世界頭號強國,而且在侵華方面也扮演了主力和急先鋒的角色。

與之對應的是,英國人在晚清為官的也為數不少,比如羅伯特·赫德於1863年被清廷委以海關總稅務司的要職,執掌海關大權,而且竟然一干就是近50年,直到1908年才離職回國,其於1911年病逝之後,清廷竟然還追贈其為“太子太保”;

傳教士李提摩太不僅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大佬”交情頗深,還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來往甚密,清廷更是授予其頭品頂戴(既“享受一品官待遇”),還恩准“誥封三代”;

陸軍軍官戈登來華之前不過才是個少校,然而由於其領導組織“常勝軍”(其前身就是“洋槍隊”)協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有功,清廷於是授予其從一品的提督官職,還特賞賜黃馬褂一套。海軍軍官琅威理也在北洋水師擔任了總教習,並被授予從二品的副將官職。

不斷被洋人侵略,同時又重用洋人為官,晚清到底怎麼了

上圖_ 查理·喬治·戈登

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洋人們在清廷混個一官半職的也有不少。比如戈登的前任,“洋槍隊”的創辦者美國人華爾也在清廷謀得了副將的高位,此人也頗為賣力,竟然在鎮壓太平軍的戰鬥中戰死;而日本浪人川島浪速,則與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結成了八拜之交,還坐到了二品客卿的位子。善耆不僅委任這位“日本兄弟”擔任清廷與日本交涉的代理人,還將自己的女兒顯玗託付給川島浪速做養女(也就是後來的川島芳子)。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多的外國人在清朝為官呢?

不斷被洋人侵略,同時又重用洋人為官,晚清到底怎麼了

上圖_ 愛新覺羅·善耆(1866年3月15日—1922年3月14日),字艾堂,號偶遂亭主人

首先在於晚清當局需要藉助列強的力量以維護自身的統治

鴉片戰爭後,被迫開啟國門的清王朝對列強的態度也發生著急劇的變化。總體來說,列強對於清王朝採取的是一種“又拉又打”的狀態,在一方面對清廷發動入侵的同時,另一方面又拉攏清廷做自己的“代理人”。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1860年,英法等國一面掀起第二次鴉片戰爭,入侵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另一方面卻又在江南地區協助清軍共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對此,“一代完人”曾國藩就用“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傷毀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髮匪,二者皆有德於我”這樣的觀點,來表達了對列強的“肯定”。

而曾國藩的態度,也代表著當時很多清廷上層尤其是逐漸執掌大權的“洋務派”的觀點。清廷逐漸從對列強的恐懼、排斥,變成“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希望藉助列強的力量,發展自身的軍事、經濟實力,從而維護清廷的統治。

不斷被洋人侵略,同時又重用洋人為官,晚清到底怎麼了

上圖_ 曾國藩(1811年-1872年)

因此,清廷大批重用洋人為官,也是向列強“示好”的重要表現,而曾國藩、李鴻章等大員也很注重和這些“洋官員”結交拉關係,並再以所謂“私誼”去影響列強對清廷的態度。

比如李鴻章就和戈登就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結下了不錯的交情(兩人先是在“殺降”的問題上產生了矛盾,後來李鴻章主動讓步,兩人反而關係變得融洽),後期戈登還應李鴻章的邀請再次來華與清廷共商抵抗沙俄的對策。戈登在蘇丹被起義軍擊斃後(戈登後被英國派往殖民地蘇丹擔任總督),李鴻章還特意去英國其家中弔唁。可以說,重用洋人,正是清廷“西學為用”的一種重要體現。

不斷被洋人侵略,同時又重用洋人為官,晚清到底怎麼了

上圖_ 太平軍與英軍交火

其次在於列強也需要藉此來加深對清廷的滲透和控制

對於列強來說,雖然可以動用軍事、外交、經濟等多重手段來對清廷施加壓力,但這些總歸還是“外力”,相比之下,派出大量人員直接為清廷提供各種所謂支援和幫扶,這樣的“內力”更具有顯著的效果。

這些“洋官員”由於都有清廷的正式官職和頭銜,因此進行各種活動也更為方便,也更得以對清廷施加影響,某種意義上比列強駐華的外交官們起到的作用更大。

比如1883年中法戰爭時期,赫德就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響力成為了清廷和法國政府的“中間人”,最後在其運作下促成了《中法新約》的簽訂,而英國政府也相當認可赫德的“功績”,任命其擔任英國駐華公使。不料赫德卻認為自己當清朝的總稅務司,比當英國的駐華公使“更為合適”(對英國更有利),於是又繼續留在了原來的職位上。

由此可見這些在清朝為官的洋人,對列強起到作用是不容小視的。

不斷被洋人侵略,同時又重用洋人為官,晚清到底怎麼了

上圖_ 羅伯特·赫德(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國政治家,1854年來到中國

最後在於清廷對於這些洋人“勞苦功高”的認可和回報

從清廷的角度來說,這些洋人都或多或少為了維護其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赫德自擔任總稅務司後,清廷的海關稅收從1861年的496萬兩增加到1887年的2000萬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當然最終很多還是流入了列強的口袋);

琅威理在北洋水師的訓練操演、日常管理方面也很下功夫,治軍相當嚴謹,當時的海軍官兵甚至有“不怕丁軍門(指水師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將”的說法,也贏得了清廷的認可。

至於華爾、戈登之流更是充當了鎮壓太平軍的劊子手,其“軍功”更是深受清廷賞識。因此,給這些洋人委以要職高位,也算是對他們“有功於朝廷”的回報和認可。

不斷被洋人侵略,同時又重用洋人為官,晚清到底怎麼了

上圖_ 琅威理(Lang William M),英國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有一些觀點認為這些“洋官員”“洋專家”給晚清帶來了先進的思想理念和專業技術,並在“推動”我國近代化道路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其實只要看看這些人的所作所為便可一目瞭然,赫德不僅自己收入頗豐,還把自己在英國的親戚紛紛弄到中國來工作,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清廷在《辛丑條約》中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的“天文數字”賠款,赫德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川島浪速在善耆死後,不僅接手了其留下了大筆的地產和錢財,還不顧人倫糟蹋了養女顯玗,其醜惡嘴臉也暴露無遺。

由此可見,這些帝國主義分子們的本質終究只是為了本國利益和一己私利,而重用他們的清廷也最終走向了不可避免的滅亡。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晚清有個李鴻章》 趙焰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