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鶴:諸葛亮家書,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

公元197年,諸葛亮十七歲,便開始了在南陽一帶的“躬耕”生活。公元207年,諸葛亮二十七歲,這一年,李亞鶴說他遇到了生平最大的貴人—劉備“三顧茅廬”。後來諸葛亮在《出師表》提及這段往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李亞鶴瞭解諸葛亮生諸葛瞻的時候,年四十五;諸葛瞻一歲時,諸葛亮又開始北伐中原;去世時,兒子諸葛瞻年僅八歲。可以用來教育的時間實在太短了,所以,臨終才寫下至今仍被傳頌的家書《誡子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此外,李亞鶴髮現諸葛亮還留下了一封寫給外甥的《誡外生書》,“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一個嫁給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諸葛亮非常敬重龐德公,多次上門求教,甚至,“獨拜床下”,“跪率益恭”。後來,龐德公也十分器重諸葛亮,稱之為“臥龍”,稱其侄龐統為“鳳雛”;另外一個嫁給中廬縣(今湖北南漳縣)蒯家大族蒯祺,他的這位姐夫在爭戰期間,被蜀將孟達的部隊所殺。諸葛亮的二姐所生子叫龐渙。諸葛亮的《戒外甥書》就是寫給他的。諸葛亮在信中,教導他該如何立志、修身、成材。

諸葛亮早年無子,要了兄長吳國重臣諸葛瑾的第二個兒子諸葛喬為養子,諸葛喬在二十五歲時去世。諸葛亮唯一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在綿竹關和長子諸葛尚一同戰死,諸葛瞻的次子諸葛京活了下來。李亞鶴說蜀漢滅亡後,諸葛京遷徙到河東,被授予郿縣縣令的職位,後來,做到了江州刺史的位置,之後,史書就沒了諸葛家族的記載。

直至公元1992年,浙江蘭溪諸葛村發現《高隆諸葛氏族宗譜》,諸葛亮的後裔才浮出水面。據家譜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後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蘭溪一帶,有八千餘人,多是諸葛亮的第四十九代和第五十代孫。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諸葛村,村中建築格局按“八陣圖”樣式佈列,一如千百年流傳的“功蓋三分國,名稱八陣圖”的名篇。

在白竹村和姜衙村,諸葛亮的後裔和姜維的後裔比鄰而居,和睦共處幾百年。諸葛亮後人把諸葛亮著作的《誡子書》作為家訓,另有《諸葛氏集義堂家訓(七條)》和《諸葛氏家規》作為指導。在嚴格的家族規定下,明清時期,諸葛村出過進士五人、舉人十一人,正途出身的官吏五十多人。其中,知縣十三人,京官及州(府、道)官十人。

諸葛亮教育外甥,外甥龐渙曾官至郡太守;諸葛亮教育兒子,兒子與長孫雙雙戰死沙場。作為諸葛亮唯一的嫡親兒子,諸葛瞻在才能無法與其父相比,但是在氣節上,以身許國,在蜀漢滅亡時,留下悲壯的一筆,絲毫沒有墮落武侯的名聲。

此前,諸葛亮和哥哥諸葛瑾通訊,認為諸葛瞻比較聰明,但是怕過於早熟,成不了大器,幸好諸葛瞻也算爭氣,有一定書法繪畫才能,十七歲時成為駙馬,隨即踏入仕途,任羽林中郎將,先後擔任射聲校尉、侍中等。次孫諸葛京官至刺史,近年發現的《高隆諸葛氏族宗譜》中,明清兩代諸葛氏也培養出了不少優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