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非遺看濱州·鄒平行|於陵城

【來源:鄒平市文化館】

在濱州|知濱州|愛濱州|建濱州

百年非遺看濱州·鄒平行|於陵城

百年非遺看濱州 · 鄒平行

於陵城

百年非遺看濱州·鄒平行|於陵城

鄒平歷史文化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且厚重,是鄒平人民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為使我市人民更加全面地瞭解鄒平,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充分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切實增強社會各界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進一步開展好“在知愛建做表率”主題實踐活動,鄒平市文化館特舉辦“百年非遺看濱州·鄒平行”非遺線上展覽,將我市10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給大家。

民 俗

於陵城

百年非遺看濱州·鄒平行|於陵城

於陵古城坐落於鄒平市臨池鎮古城村,城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據考證,該城初建於夏商時期,先後曾為於陵國、逢伯國國都,戰國時期於陵邑、漢朝於陵縣治所在地。漢代以後,雖然仍設為縣,但由於其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於陵城由一般地方政權所在地逐漸演變為所在郡國軍事首腦機關駐地,即“都尉治”。至南朝劉宋治所北移,作為政治中心至少2000餘年;而至宋宣和末年城圮,其作為城市3000餘年。現古城村三分之二以上民宅坐落於舊城遺址之上,城垣遺蹟中,雖經數千年風侵雨蝕,東南、西南城牆角儲存尚好。

商初期,著名的歷史人物逢伯陵統一了齊地各族,成為商代一個勢力較大的部落首領,被商王封侯於於陵城。逢伯陵及其後代在其封地內建起了一座在當時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並立為首都。這座城市就是後來的於陵城。

於陵城三面環山:去西五里,長白山巍峨雄壯;向東三里,馬鞍山蜿蜒起伏;南去二里,鳳凰山五峰連立,狀若展翅欲翔。三面環水:發源於長白山的泔溝河及源頭在鳳凰山東麓的淦河(俗稱涿河),分別流經於陵城西、城東兩側,於城北匯合。沿河而北,則是一馬平川的千里沃野。於陵城的這種負陽抱陰、山水相環的地理形勢,對於當年人類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對於當地經濟、政治、軍事諸方面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於陵故城東西寬約1040米,南北長約960米。南、北城牆外2米處,均挖有達5米餘深壕溝,即“護城壕”。經過對遺留古城牆考證,城牆約高9米,厚達15—20米,裡側有寬達數米、連線四面城牆的專用馬道。牆體為過篩細土夯制而成,夯土層厚20釐米,土層中有諸多散佈均勻的圓洞,據考證,這是當年修築城牆時,連線、固定裡外兩側模板的繩索腐爛後形成的洞眼,故又稱“繩眼”。

從於陵遺址出土的戰國及漢代的磚瓦、陶片為數甚多,於陵遺址對於研究戰國時期的城市建設有著活化石的作用。同時,於陵城文化底蘊深厚,歷代文人曾留下了大量關於於陵的詩詞賦文,從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陳仲子,到晉朝的陶淵明,唐朝的陳子昂、王維、李商隱、張說等,均在此留下了不朽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