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不服周”

據很多史料記載,楚國人的先祖,極有可能是黃帝的孫子,典故“不服周”出自楚國。歷史是清白的,賬

可以

這麼算:

典故“不服周”

早在商朝的時候,季連部落生活在荊山地區,經過多年的繁衍生息之後,形成了以“鳳”為圖騰文明。因為距離中原地區相對較遠,這一種和中原部落略有不同的文化,在當時的中原部落眼裡,視為蠻夷。

到了商朝末年,周國率領各諸侯國,反抗商朝的統治。楚國的先民們,也

加入

周王朝的陣營當中。季連部落的領袖,名叫鬻熊,曾追隨周文王,立下了不少功勞。後世楚國也將鬻熊視作的楚國的開國君主。

典故“不服周”

在周王朝勝利之後,周王朝卻並沒有將季連部落蠻夷放在眼裡,沒有直接冊封他們。直到周成王時期,才正式進行冊封,但也僅僅只給了一個子爵的爵位而已。

周朝的禮制:周天子的地位最高,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在王之下,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當時的眾多諸侯國當中,齊國是侯爵,秦國是伯爵,燕國是侯爵,宋國是公爵。這些國家,爵位都比楚國更高。西周冊封的所有諸侯國當中,只有一個許國是男爵,比楚國的子爵稍低一等。其他所有諸侯國,要麼和楚國平級,要麼比楚國高。

典故“不服周”

如此一來,

赫赫戰功

的鬻熊結果才只撈到一個子爵,自然難免心存不滿。可當時周王朝的強大,楚國人也沒辦法,只能老老實實回到荊山丹陽地區去生活。但從這時開始,楚國作為一個諸侯國,開始正式出現了。

在中原諸侯國眼裡,蠻夷根本不配和他們交往,所以很少和楚國來往。楚國剛剛建國的時候,實力極為弱小。不過,楚國的先民們,倒是有著自強不息的精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楚國的國力也開始逐漸提升,漸漸成為了南方的大國。

典故“不服周”

這時,身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卻在不斷衰落。到了周穆王時期,兩次征討犬戎、西征崑崙,導致周王室力量大幅衰退。眼見周王室衰落,徐國趁機發動了叛亂。在平亂的時候,楚國當時還曾派兵幫助周王室平定了叛亂。但也讓楚國開始越發輕視周王室,為後來楚國的自立,埋下了伏筆。

周夷王時期的楚國,已經成了南方的區域性大國,實力雄厚。在位的楚國國君熊渠是個雄才大略的國君,吞併了周圍的幾個小國,實力再次大幅提升。熊渠乾脆封自己的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這就是所謂“第一次不服周”。

典故“不服周”

這種分封,顯然嚴重僭越了禮制,

觸及了

周王室的權威。中原各國將楚國的這個行為視作是蠻夷未曾開化的表現,更加不願與楚國來往了。周厲王壟斷國家機器,主動向外征戰,征討的物件,便包括了有違禮制的楚國。而楚國國君熊渠,在得知周王室前來討伐自己之後,急忙取消了三個兒子的王位,再次對周王室表示臣服。“第一次不服周”失敗了。

楚國繼續發展自身,而周王室這邊則繼續衰落。周幽王時期,犬戎攻破了周王朝的國都,西周由此滅亡。西周滅亡後,周平王將都城遷到了洛邑,史稱平王東遷,進入東周時期。周桓王時期,當時楚國的國君熊通,再次向周王室提出了升爵的要求,遭到了周王室的拒絕。熊通乾脆直接自行

成為

王了,後世史稱楚武王。這就是所謂“第二次不服周”。

典故“不服周”

因為此時的周王室,已經嚴重衰落,早已無力再對南方的楚國進行制衡。“不服周”是要靠實力說話的,從此楚國國君,一律都開始稱王了。

楚武王之後,其子楚文王遷都至郢都,國力進一步提升。在此之後,到了楚成王時期,楚國幾乎已經成了南方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楚成王在位四十年,期間便發生了齊桓公率先稱霸,九合諸侯的事情。楚成王曾與齊桓公爭霸,曾在泓水之戰當中打敗了宋襄公。到了這個時候,楚國已經成了天下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典故“不服周”

楚莊王即位,“一鳴驚人”,終於成就春秋霸業,楚莊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在這個時期各國開始相繼稱王,諸侯國當中,再也不是隻有楚國一家稱王了。

從楚國的發展歷史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爭霸的諸侯國,不服周。

你該明白湖北方言中“不服周”的來歷吧!